杨奎松说张学良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张学良与蒋介石:一段历史风云的密谋与转折
在近代史上,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正在奏响,主角便是张学良与蒋介石这两位风云人物。当时,中央为了打破重重包围,决定重新长征,寻求突破,意图进入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张学良与中央早已密谋合作,希望通过联合苏联,共同抗日。一旦红军长征离开,张学良的联苏计划也将化为泡影。
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这场事件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使得历史的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尽管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天平逐渐倾向,但西安事变仍是人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大陆近代史学者杨奎松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张学良在发动西安事变前已试图联合苏联,共同抗日。但苏联由于历史上的矛盾和对张学良部队的不信任,并未直接介入其中。张学良之所以发起西安事变,除了希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与中央的关系问题。他希望通过联合来实现他的联苏计划。如果红军走了,他的计划也就无法实现。而发动西安事变的背后,除了抗日的大目标外,还有张学良个人对于回东北的强烈愿望和对蒋介石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的疑虑。他明白只有通过联苏和共同合作才能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扣押蒋介石并非单纯逼其抗日,更多的是为了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在发动事变时,张学良已经表明准备站到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的决心。
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方式,从一开始就主张和平解决避免内战。尽管在如何实现和平解决上存在一些争议,但在避免内战这一点上并无分歧。张学良在发动事变前也曾试图通知但并未得到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变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而在处理事变时面临了诸多复杂的内外部因素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最终选择了和平解决这一明智之举既避免了全面内战的发生又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程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纠葛与密谋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也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理和历史选择。而西安事变的背后更是涉及了国际政治、民族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这段历史更加扑朔迷离引人深思。时代周报曾探讨一个问题:在西安事变中,如果除去蒋,西安事变能否和平解决?杨奎松对此给出了深入的解读。
确实,这个问题颇具争议。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曾认为,蒋介石是不可能与红军达成妥协的。捉到蒋后,人们的想法是将其公审并从南京中排除,以为这样就能使南京军队失去领导核心,全国反蒋派也会响应,事情便能和平解决。这样的估计忽视了蒋介石在国内民众中的威信以及他作为中央最高权力象征的重要作用。他们未能预见到,这样的行动会激起全国各界的强烈反感。
关于是否放走蒋介石,杨奎松表示,当时确实有所担心。尽管决定放蒋时,中央曾要求留下书面承诺作为保障,但张学良最终在没有字据的情况下释放了蒋介石。这是因为蒋介石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和地位,他不可能公开承认在被扣押期间承诺了什么条件。而且,他与及张学良、杨虎城的谈判并不直接,因此即便承诺了什么,也可以轻易推翻。
尽管放走了蒋介石,但他确实遵守了一段时间的承诺。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承诺都被遵守了。例如,关于改组这一条件就没有履行。有些承诺在特定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一旦公开承诺,反而会让他受到更多牵制。杨奎松指出,蒋介石的性格以及身边人的影响都使他有可能不完全遵守承诺。
关于张学良放弃东北不抵抗的说法,杨奎松明确表示这是不准确的。张学良亲自指挥了抵抗,并没有接到蒋介石的专门密令放弃抵抗。问题在于,无论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都清楚一旦冲突爆发,关东军会迅速占领东北。他们选择避免冲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当日本真的对东北进行大规模占领时,张学良的决策是复杂的,他既要考虑东北军的作战能力,也要考虑自身的地位和期望。
至于西安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思路,也不能简单概括为不抵抗。他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准备抵抗,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分裂状况和各种势力的内战,使得他无法全面展开抵抗策略。蒋介石一直在寻求一个平衡,既考虑抵抗的可能性,也考虑国内外的复杂局势。
西安事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张学良逼蒋抗日那么简单。其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包括对各方势力的考量、国内外的局势、个人的性格和期望等。这些都是在解读历史事件时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