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四大军团长城军团击退匈奴七百里
在帝国辽阔的疆域中,中央军四大主力各具特色,他们是帝国稳定的基石。其中,关中军团以其深厚的底蕴被视为真正的精英,但也有学者认为正卒专指这支军队。除此之外,长城军团、骊山军团和岭南军团,作为帝国重要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命运与帝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岭南军团,虽然战绩并不突出,但在平定岭南后长期驻扎,秦末战乱时封锁五岭边界,为帝国守住了南方的安宁。关于该军团的数量,史记并未明确记载,一些观点认为其数量可能达到五十万,但更多学者倾向于十万左右的数字。其军队构成以步兵和水兵为主,缺乏骑兵和车兵的支持。在秦末战乱时选择独立,并非出于背叛之心,而是基于战略自保的考虑。考虑到其面对的主要是岭南部落酋长的武装力量,其军事素质在四大主力中相对较差。
长城军团作为帝国北方边境的勇士,秦末战乱时主要负责抵御匈奴。除关中军团外,他们实为帝国最精锐的部队。数量在秦末战乱时约为二十万。他们曾击退匈奴七百多里,夺取内蒙古河套地区,屯兵于榆林。在秦末动乱中,长城军团虽英勇奋战,但在项羽的猛攻下遭受重创,主帅王离被俘虏,余部溃散。长城军团的失败与其帅才的缺失和运气的不佳密切相关。
骊山军团是秦末战乱中新建的一支军团,数量约为二十万。这支军队由关中地区的农民和骊山刑徒组成,武器装备直接取自武库。尽管史记记载他们主要由骊山刑徒组成,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及后来的研究成果,全部由骊山刑徒组成的可能性不大。骊山军团在秦二世二年初取得了帝国平乱战争的最大胜利,消灭了陈胜军主力并杀了陈胜。但他们也经历了平叛战争的最大失败。
这三大主力军团在秦帝国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兴衰与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他们的战绩和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帝国的辉煌与衰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骊山军团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气势如虹,一路进军旧魏国地区,攻克了魏国首都临济,平定了魏国地区的叛乱。紧接着,他们击败了前来增援魏国的齐楚联军,杀死了魏王田儋。在二世二年九月,骊山军团更是与长城军团联手,在定陶击败了强大的楚军,斩杀了项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就在人们以为骊山军团将势如破竹之际,他们却在巨鹿之战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尽管他们几乎扑灭了黄河南岸的所有叛军,并成功渡过黄河,攻占旧赵国首都邯郸,围困赵王于巨鹿。但在最关键的时刻,骊山军团未能抵挡住项羽军的猛烈进攻,遗憾溃退。这一失利直接导致长城军团腹背受敌,粮道被断,最终巨鹿之战惨败。
章邯统帅骊山军团退守安阳,然而由于畏惧赵高的迫害,他和骊山军团的二十万士兵最终选择了投降项羽。这一事件成为了骊山军团的转折点,他们的历史命运在新安的坑杀中彻底终结。
与此关中军团作为秦帝国的精锐和屏障,其去向引人关注。关中军团分为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三个部分。郎中令军是皇帝的亲卫军官团,由出身良好且政治忠诚的贵族经过严格选拔而来,负责皇宫内警卫及皇帝陛下的私人安全。卫尉军则负责皇宫宫门守备进出及咸阳都城宫门的防务。中尉军则是内史地区的卫戍部队,负责野战任务以及内史地区的防务和各个官署的守备监视等职责。
在秦末的戏之战中,中尉军可能是主力之一。有学者认为戏之战是由中尉军独立完成,骊山军团只是完成了战役后期的追击溃敌的任务。然而现在普遍认为,对抗车骑千余、步卒十几万的起义军时,是中尉军和骊山军团联合应对的。在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地区时,秦王子婴派遣中尉军在峣关刘邦,但最终被刘邦所击败。关中军团几乎没有怎么作战便放下了武器。
回顾骊山军团和关中军团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命运与秦帝国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的战斗力和忠诚令人敬佩,但在历史的洪流中,即便是强大的军队也难免受到政治斗争和战略失误的影响而走向衰败。他们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同时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