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出家与云游、乞食与炼心
出家这一形式在道教中的出现,源远流长,难以明确考证其起始时间。陈耀庭先生认为,道教的出家制度是修道生活的必然结果,淡泊清静的教义、住山清修的条件,使得养家并不现实。
在唐代,朱法满尊师在《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明确指出,出家之人与俗世既已隔离,他们需要置观立舍,并且不能与俗世家人同住。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道教的出家制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规制。
仅仅把出家理解为离开家庭、进入道门,是远远不够的。《元始洞真决疑经》将出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家庭羁绊,另一种是对于世俗世界的各种眷恋执著与妄想。而《太上出家因缘经》则进一步指出,以上只是出家的第一层含义,还有入道、舍凡两层更深的含义,入道即精进修行、炼质成真,舍凡则是舍离凡境、超脱入圣。
道教的经教如此教导,过去的祖师大德也以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了见证,并丰富了出家的内涵。以全真道为例,该教派从一开始立教,就将出家作为基本制度确立起来。比如重阳祖师度化丹阳,最终使他舍弃妻子,受簪冠而入道。还有谭玉因痼疾求见祖师,被治愈后也选择了跟随祖师出家修道。
出家的目的,在于断绝亲眷的恩爱牵缠。祖师羽化后,孙仙姑想跟随庐墓的丹阳修道,但被拒绝,因为在她看来,现在的她已不是普通的妇人或丈夫。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道教的生态精神。道教并非生态学,但其生态精神因其独特性而被其他学说和宗教所不可替代。在认识上,道教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在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淡泊名利,以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道教在认识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对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认识的整体系统性。
道教生态精神体现在其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也蕴涵在其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来说,道教生态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认为万物存在有其合理性,人类应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只有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些精神,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道教的生态内涵,也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老子曾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指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即道法自然。他认为道德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这种思想在唐代道教学者孙思邈的医学理论中得到体现,他将天人一体、生而不有的理念融入医学,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用药物和针灸治疗疾病的也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事的辅助。
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更是品德高尚,实践了道教生而不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实践性,更是具有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
道教还体现了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观念中,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还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
道教的合而不同的精神与传统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道教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都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这种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在如何利用自然方面,道教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为圣人之智、圣人之德。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道教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传统思想中的环保观念是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达到和谐共生。
道教的思想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强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与自然适应性的结合,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在纷繁复杂的宇宙中,我们并非强行占有者,而是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舞的舞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巨大系统中,万物相互联系,生生不息。在这里,交换并非剥夺,而是滋养与养育。大道如同广阔的河流,无私地滋养着万物,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般爱护着每一个生命。她养育着万物而不占有,她滋养着万物却不自以为伟大。这种对自然的善意对待源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的根本认识:我们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不同的形态中相互转化。这种自然的联系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天均。在道教中,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创造生命的源泉。道德是我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没有彼此之分。虽然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其理,但本质上都是顺应自然、各自安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生物物种、美化生活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道教的生态思想必须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塑造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人格。我们认为,只要人们努力建设,将道教的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精神融入现代人格的塑造中,就能创造出美好幸福的生活。人间仙境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用心建设,就能让它出现在我们眼前。
在道教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息息相关的。婚姻并非简单的结合,而是需要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努力的结果。有时候我们会被贪念和欲望所迷惑,陷入痴迷和执着。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需要修炼自己、远离俗情、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禁欲修道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贪念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升华。云游参学也是修道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游历和参访善知识,我们可以获得修道的指点和帮助,更好地领悟大道的真谛。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我们应该远离俗情、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大道、领悟生命的真谛、创造出美好幸福的生活。在《立教十五论》中,祖师探讨了真正的云游含义。真正的云游并非只是观赏山水美景、寻朋访友,而是参寻性命,求问妙玄,渡远水、访明师,寻求生死大事的解决。这种云游才是真正的云游,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实际上,看山水云霞也有助于修行。世间万物都是大道的显现,只要有心,都能从中领悟。朱子的诗句以及长春邱祖的自吟诗都体现了道人在自然中逍遥洒脱的意境。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如《栖云真人语录》所教,从天地日月山水虚空中体认大道。否则,云游山水只是虚耗草鞋钱而已。
道人出家云游,日常所需变得不确定,因此全真祖师提倡乞食。乞食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修炼心性的重要手段。除了日常所需,道人还重视医药,因为医药在仙道修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必须懂得医药知识。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可以使人成仙长生。然而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因服食金丹大药而死亡,因此应该重视医药的发掘整理,避免盲目服食。
道教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仙的宗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云游修炼,医药也是重要的修炼手段之一。道教徒必须懂得医药知识,以更好地追求修道成仙的目标。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应该摒弃盲目和迷信,重视科学的发掘整理,以确保安全有效。这种追求与道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相契合的。在古代的文化与信仰体系中,迷信与科学相互交融,特别是在医药领域。《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便是一个明证,其中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籍并列,反映出古代对于医药与神秘主义的紧密关联。
在诸多上药之中,历代方士所尊崇的仙丹妙药——丹砂,被葛洪详细研究。他将丹砂(HgS)加热分解出水银,再使水银与硫黄反应,这一实验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奥秘。道士们不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将这一过程神秘化,视为长生不老的仙丹。许多人因此服之下,却导致中毒身亡。李时珍对此进行了批判,并详细阐述了水银的毒性及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葛洪是医药学界的杰出人物,他的著作如《玉函方》、《肘后方》等,体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方面的内容,对疾病的起源、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详尽的叙述。例如,《肘后方》中关于痘症(天花)和结核病的记述是医学史上的最早记载之一。书中还提出了用狂犬脑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后来的科学验证中被证明是有效的。
陶弘景是另一位重要的医药学家和道教学者。他对《本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整理了《神农本草经》,改变了药物的分类方法,使其更为科学明确。他还根据历代名医的经验,增补了药物,并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陶弘景的工作为后来的《本草纲目》等著作打下了基础。
除了医药学领域,乞食在道教修行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祖师曾要求弟子去宁海乞化小钱,但丹阳因乡里故旧众多而不愿行乞。这一行为在道教修行中象征着消除世俗妄念的过程。通过乞食,道人们能够磨砺心性,去除内心的分别、得失、我执等世俗观念。
祖师深知弟子内心的顾虑,因此特意采取了这样的手段。丹阳祖师回到故乡,初次走上街头,他特意装扮成一个小角色,脸上涂着脂粉。虽然他不怕儿女看到他的尴尬,但他却担心遇到亲家,内心充满忧虑。每次想要去范明叔家稍作休息时,总是担心会碰到太亲的人。这种担忧,展现了他对亲情的重视和对修道的坚定决心。
祖师的这一修行手段,不仅要求他回到故乡乞讨,还将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涂脂抹粉,这在外人眼中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丹阳祖师却坚守初心,毫不退缩。他害怕在修行中遇到尴尬和困难,但他更害怕辜负祖师的期望。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练,才能真正坚定道心。
祖师的这种修持方法效果显著,以至于丹阳祖师在成为掌教后,将乞食作为门规固定下来。他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表面的仪式,而在于舍弃世俗的牵缠染着,清心修道以期超凡入圣。
《北斗经》中有说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古圣前贤尊重大道,因此不惜身命,离俗求道。出家不是目的,也不是简单的换一身衣冠、住处,而是为了舍弃世俗的牵缠染着,真正追求修道之路。古来出家修道者以苦为师,以磨难为资本,含垢忍污,挫锐窒忿,苦己利人,以成就道业。
全真道的出家、云游、乞食与炼心,是祖师的圣行仙范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忍辱、慈悲的境界令人高山仰止。在当今世界,虽然道风不振,但先德的圣行仙范仍然闪耀着光芒,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后人虽不能至,但尚可以心向往之,以此磨练自己,不与世界沉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了解全真道的更多故事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