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被称昏懦是受武则天的牵连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也是武则天的丈夫。武则天曾从其手中夺走政权,建立短暂的大周王朝,令李姓男子颜面扫地。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多为“昏懦”。自欧阳修撰《新唐书》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如司马光等都把他描述为“昏懦之主”。高宗真的如此昏懦吗?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绝对。有人提出,李治并不昏懦。他被后世历史学家丑化,主要是因为要防范类似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情形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宋代的多位太后深入参政的政治现实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唐高宗其实是一位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的皇帝。他常常被放在太宗的光环之下,人们习惯于将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以评价其政治表现。将他与父亲相提并论是否公平?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
唐高宗在担任太子时期就已与武则天发生不正当关系,那时的武则天是庶母。他敢这样做,可见并非胆小之人。继位之初,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掌握大权,唐高宗决心夺权。面对权势滔天的长孙无忌,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夺权并将其贬至外地,导致其自杀。
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位皇帝,包括他的父亲。他即位后,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并善于接受批评和建议。对于法律建设,他也十分重视。著名的《唐律疏议》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订而成的。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
高宗时期的军事成就也不容小觑。唐朝在这一时期消灭了东西两大敌国——西突厥与高句丽,也维护了与日本的千年和平。在征伐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宗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太宗未竟的任务。
从高宗对于长生之术的态度来看,他对医学的信任以及对生死的科学态度也优于其父太宗。他不迷信长生药,能够客观坦然地面对生死问题。在处置危及皇权和皇位的事件时,高宗也表现出果断的一面。例如,在宗室谋反案中,他果断下令处置了相关人物。
对于唐高宗是否“昏懦”,历史事实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帝王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唐高宗李治也是如此。他的政绩、文治武功以及对待生死和皇权的态度都展现出他的多面性。这样的历史人物才更加生动、真实。一叶知秋,观高宗处理事务之手段,便可发现其绝非软弱无能之辈。对于武则天“专作威福”的指责,恐怕难以成立。高宗执政时期,国家昌盛,国力大增。至永徽三年(652年),全国人口已增至三百八十万户,较贞观时期有显著增长。民族关系和谐,疆域辽阔,堪称唐朝最盛时期。如此辉煌成就,岂能称之为“弱”?
退而言之,即便作为守成之君,高宗亦能坚守正确的路线方针,沿国家建设与发展之正确道路开拓前行。如此功绩,岂可给予“昏懦”之评价?
被称为“昏懦”实为历史误解。李治被冠以昏懦之名,实因委政于武则天。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此举自然难以被文臣武将接受。历史学家将武则天塑造成野心勃勃的形象,似乎整个唐高宗时代都被其阴谋所笼罩。为了展现武则天的强势,必须先将李治描绘为懦弱皇帝。
那么,高宗为何将政事托付于武则天?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其身体状况欠佳,患有类似今日的高血压、青光眼等疾病,需依赖他人处理国政;二是武则天本身素质高超,与高宗政见相合,赢得其信任。加之唐朝世风开放,女性参政阻碍较弱,故高宗委政于她并非稀奇之事。实际上,武则天参与朝政实乃高宗意愿,并非如历史所评价的“专作威福”。
据《资治通鉴》记载,自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处置宰相上官仪后,武则天常于朝廷垂帘听政。无论政事大小,高宗皆与其商议,被内外称为“二圣”。自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起,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此政治格局在高宗思维清晰之时便已确立。
虽然高宗将政事委托于武则天,但在其身体状况允许时,仍亲自处理国政。临死前的几个月,仍关注朝廷宰相的任职情况,并有所罢免。他常令皇太子监国,代其处理国政,并非完全依赖武则天。在高宗在世时,并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况。
称唐高宗为昏懦之辈实为后世史官的曲意刻画。奇技网更多关于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深入分析待您关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