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的来历
面塑手艺人传奇故事:从山东乡村到京城御府的独特技艺之旅
捏面人,这一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历经二三百年仍流传至今。其背后隐藏着一段与清朝名臣刘墉的佳话。
刘墉,这位北京的高官,虽非老北京人氏,但他的家族因父亲为官而落户于此。他的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荷泽县的亲戚,名叫单老王,因家乡遭遇困境,投奔了京城的刘师付。刘师付收留了他,并让他住在府邸的下房里。
一日,老王在厨房帮忙揉馒头时,灵感涌现。他依照山东的习俗,将馒头塑造成各种形状。他的手艺巧夺天工,一疙瘩面在他手中变化多端,成为仙桃、花朵、小鱼和蝴蝶。经过蒸煮,这些面塑的形状丝毫不变,令人叹为观止。刘墉也被深深吸引,询问起这些作品的出处。
刘师付向刘墉述说了老王的技艺。刘墉听闻后,对老王的才华大加赞赏,并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老王受到鼓舞,又展示了他的更多技艺,用江米面和精米面捏成了各种形状的面人。他运用胭脂和染料为这些小玩意儿上色,使得它们更加生动多彩。
刘墉对老王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询问他如何学习这门技艺。老王解释,这是他们家乡过年节时的一种传统,将面捏成各种形状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刘墉又问为何选择江米面,老王回答说,江米面不易坏,适合作为孩子们的玩具。刘墉深受启发,提议老王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将其变成一项谋生的手段。
老王受到鼓舞,开始努力钻研和改进技艺。他按照刘墉的建议,尝试用各种颜料水和面,使得面人本身就带有色彩。他还制作了各种工具,如竹子做的圆拨子、扁拨子和小剪子等,使制作更加便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王的技艺突飞猛进。
他捏出了一套栩栩如生的八仙人,送给刘墉观赏。刘墉大为赞赏,并突发奇想,提议老王将这技艺用于皇上的寿辰献礼。老王欣然接受挑战,按照刘墉的要求捏制了更大的面人,包括一个寿星形象。
寿辰当天,刘墉命人精心准备一个抬盒,将九个面人摆放其中,用大红绸子覆盖,送往皇宫。在寿堂上,刘墉献上这份独特的礼物。在场的人们都期待看到刘墉的创意。
当刘墉献上他的寿礼时,全场瞩目。他揭开红绸子,展示出九个鲜艳夺目的面人,其中包括尺把高的八仙人和寿星形象。这一幕令人叹为观止。乾隆皇帝也为之赞叹不已,对刘墉的创意和才华大加赞赏。从此,老王的捏面人手艺名声大噪,成为御府中的一项珍贵技艺。在深宅大院中,刘墉的一次寿礼赠送,改变了他的乡亲老王的人生轨迹。
他回身命令家人将大抬盒打开,一件件精美的礼品展现在众人面前。九个光彩夺目的仙人饰品压倒了所有的礼品,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人们纷纷猜测刘墉是如何筹措到如此贵重的物品。乾隆皇帝也不禁好奇,询问刘墉这些物品的价值。
刘墉微笑着伸出五指,乾隆误以为价值五千两,但刘墉摇头否认。当乾隆猜测是否是五万两时,刘墉依然摇头。人们不禁疑惑,究竟这些仙人饰品价值多少?刘墉缓缓吐出四个字:“白银五两。”此言一出,众人惊愕不已,纷纷质疑这是否属实。
刘墉坚持说这是真实的价格。乾隆皇帝更是好奇,询问这些寿礼的材质。刘墉回答说是用面捏的,这更让众人难以置信。刘墉邀请乾隆亲自查看,乾隆仔细观察后,确认这些仙人饰品确实是用面捏的,不禁对老王的技艺赞不绝口。
这次寿礼之后,老王的技艺名扬京城。原本默默无闻的他,因为刘墉的推荐,名声大噪。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他的八仙人寿礼。刘墉更是将得到的赏赐交给了老王,鼓励他大胆做买卖。
老王喜出望外,从此开始了他的捏面人生涯。除了八仙人之外,他还不断创新,捏出了各种人物,如孙猴、猪八戒、关公、张飞等。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客户络绎不绝。无论是官府还是大宅门,都纷纷找他定制面人。
老王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不仅把自己的家人接到了北京,还收了一些穷乡亲的孩子做徒弟。就这样,捏面人的手艺在北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捏面人的来历,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得到机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也让我们感叹刘墉的慧眼识才,以及他乐于助人的品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让我们一同见证更多手艺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