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买票难是因为人多?
近几十年来,春运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之一,备受人们关注。由于人口流动数量庞大、时间集中且具有周期性,春运期间常常出现海陆空交通运输高峰,“一票难求”现象屡见不鲜。据初步统计,仅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就完成了超过36亿人次的人口迁徙。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
说起春运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春运现象便已出现。当时,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工矿区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的普遍改善使得返乡过年的旅客数量增多。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春运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开发紧密相连。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春运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春运人数总量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奔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人口迁移规模迅速扩大,宏观迁移流向也发生了逆转。从过去的向北、向西开发自然资源富集区转变为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迁移流。数据显示,春运客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仅仅两千多万次激增到现在数十亿人次。
春运的人口流动有着明显的时空特征。时间上,春运一般持续40天,包括节前15天和节后25天。节前主要是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上广流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安徽等,节后则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一次节前返乡流都会引发更大的节后人口流动。从构成结构上看,春运人口流动主要包括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差旅流四类,其中民工流占据最大比例。据相关媒体报道,在某些农民工集中的地区,民工流所占比例甚至高达80%。
从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角度来看,春运人口流动是一种基于人口迁移的短期人口流动。人口社会学认为,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永久性的改变。而春运期间的民工流、学生流与探亲流等主体人群,大多是在一个地区长时间生活工作,时间一般超过半年。他们选择春节期间返乡或出行,是一种基于人口迁移的短期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认为,居住地推动和迁入地吸引是人口迁移的两大动因。从迁出地看,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机会是推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农村的经济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寻求外地就业机会。而从迁入地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是吸引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更大,促使人口不断迁移。无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的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
春运作为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人口迁移动因。深入了解春运历史、现状和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一重要社会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迁入地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动因。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生产的大力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中西部的劳动力向东部转移,寻找就业机会。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这也成为吸引大量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政策角度看春运现象,户籍制度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这使得农村人口虽然可以进城务工,但在城市难以安家落户。他们面临着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问题,遭遇城市的排斥。春节回家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形成了“在城市工作,在农村生活”的现象。
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使人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尽管国家逐步放开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但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仍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缺乏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在人的迁移过程中至关重要,缺乏这个网络会使他们缺乏身份认同感,难以建立长期居住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现代社会虽然逐渐消解了传统的熟人社会,但“家”仍为个体提供归属感,成为春节回家的动力。春运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一方面是人们追求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传统“家”文化的情感纽带。
春运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在人的迁移过程中至关重要,而户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春运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和融合。在我国独特的国情背景下,社会空间的流动往往紧密依赖于地理空间的流动。当人们面临社会阶层提升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回归情感,向往回到温馨的家园,追寻集体的归属感和情感的寄托。这其中,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春节便成为触发人们回家情感的“朝圣”时刻。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集体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心怀对家的深深眷恋,激发起强烈的回家愿望。家,是人们的避风港,是情感寄托的归宿,更是人们在社会流动过程中遭遇挫折时的避风之所。
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带着一年的辛劳和期盼,踏上返乡的旅程。这一路上,他们穿越蜿蜒曲折的地理空间,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为的就是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园,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家的情感和依恋愈发强烈,回家的愿望也愈发迫切。
回家的愿望,不仅仅是一种对家的思念,更是一种对集体归属感和情感寄托的追求。在回家的路上,人们不仅能够找到家的温暖,更能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春节回家的“朝圣”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
在这个充满“家文化”色彩的春节时刻,让我们一起踏上回家的旅程,感受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共同追寻那份深深的归属感,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