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立了大功为什么落了一个自尽的下场?
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何未得到重用?这其中的故事要从蜀汉后主刘禅时期的名将魏延说起。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在诸葛亮去世后,因动乱被杀。在此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向朝廷上书,指责对方谋反。后主刘禅对此犹豫不决,于是询问侍中董允和丞相府长史蒋琬。蒋琬和董允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而对魏延持怀疑态度。
在魏延被杀后的事件中,有一个扑朔迷离的情节展开。杨仪作为丞相府长史,在除掉魏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事情结束后,杨仪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赏。虽然他的职位有所变动,由丞相府长史转为“中军师”,但实际上是有职无权,处于一种闲散的状态。
诸葛亮的临终布局精妙复杂。在诸葛亮病重之际,他秘密与杨仪、司马费祎等人交代后事,安排退军事项。魏延被安排为断后将军,但如果不服从命令,大军则自行退回汉中。杨仪在诸葛亮死后命令费祎去探测魏延的态度,而魏延因误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而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最终,魏延因种种原因败走汉中,被杨仪派兵追杀致死。
在整件事中,杨仪自认为功勋卓越,理应得到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他在处理与魏延的矛盾时缺乏智慧和策略。相比之下,费祎在处理类似情况时表现出了更高的智慧和掌控大局的能力。诸葛亮在世时更偏重于费祎,这或许是因为费祎在处理内部矛盾时更为稳妥和理智。
杨仪自认为在除掉魏延后的贡献巨大,理应代替诸葛亮成为宰相。他的心胸狭窄和缺乏全局观可能使他失去了更多的支持。在诸葛亮在世时,杨仪虽然才干出众,但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显得过于狭隘。他与魏延的矛盾更是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种狭隘的心态可能使诸葛亮对他产生疑虑,从而影响了他在权力中心的地位。
杨仪在除掉魏延后未得到重用,既是因为他在处理内部矛盾时缺乏智慧和策略,也是因为他的心胸狭窄和缺乏全局观。尽管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处理复杂局势和掌控大局方面可能还需要更多的锻炼和提升。尽管他在除去魏延的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并未得到预期的回报和重用。杨仪,一位自认为资历深厚、能力超群的英才,心中的怨念如同蔓延的野草,无法抑制。他不断在心中反复自问:为何他的境遇不如所愿?为何他的才华未得到应有的赏识?他的愤怒并未深藏心底,而是显露无疑,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不满,逢人便诉说他的怨气。
杨仪的愤怒在蜀国的官场中如狂风肆虐,无人敢与之交往。他越发牢骚满腹,朋友圈子日渐缩小,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他官场的失意。杨仪的愤怒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费祎出于旧日情谊,前往探望杨仪,试图给予安慰。杨仪却在此时后悔不已,声称若自己当初选择支持魏延,今日的命运或许将截然不同。他的话语不仅是在发泄情绪,更是将自己置于谋逆的境地。费祎震惊之余,暗中向朝廷告发了他的言论。
杨仪因此被免官并流放。即使在流放之地,他依然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继续上书朝廷,言辞激烈。最终,朝廷忍无可忍,下令逮捕他。或许,心胸狭窄之人,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无人能解。杨仪或许至死都未曾想到,自己的结局竟会如此惨烈。
这位曾立下大功的英才,最终因心中的怨念和愤怒而走向自我毁灭。他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深思:为何一个曾有过辉煌的人,会落得如此下场?这或许是一个关于权力、嫉妒、愤怒与人性的悲剧。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深思的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不要让心中的怨念和愤怒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