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回应律师砍价 (2)
关于“砍价活动”背后的争议焦点
一、关于“进度条”显示的迷雾
拼多多对于外界所争议的“0.9%”进度显示做出回应。在平台上,这一显示并非真实数值的完整表达,而是经过小数点后六位数的省略显示,如实际数值可能为0.9996427%,但因界面显示的限制而被简化为“0.9%”。平台进一步解释,用户所看到的进度条并非精确数值,而是经过四舍五入后的结果。这一机制背后,是部分高价值商品在大量用户参与助力后才能完成砍价,少量用户的助力金额可能不足以让百分比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用户产生进度停滞的误解。
二、活动真实性的阳光之下
拼多多公开表示,活动累计送出商品数量高达709万件。对于用户是否能够成功砍价,关键在于“足够多的用户进行有效助力”,而非平台故意设置障碍。但这也引发了规则的透明度问题。法院判决指出,拼多多的信息披露存在瑕疵,如省略的小数位未明确标注、砍价规则隐藏在复杂的链接之中等,这些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法律之剑的裁决
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对拼多多做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定拼多多不构成欺诈,但需要赔偿原告刘宇航一定的金额,原因是其在砍价进度的披露方式上存在歧义。这一判决首次明确了消费者在参与活动时付出的时间、人脉、流量等成本具有财产属性,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四、深入人心的争议话题
除了上述争议点,拼多多客服还补充说明了关于砍价活动的其他细节。例如,砍价至“0元”实际上只是获得了免单资格,真正需要砍至“0.00%”才算完成任务。对于那些标价高昂的商品,实际需要的助力人数可能高达数百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合规性的广泛讨论。虽然拼多多通过法律程序部分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但其砍价机制的设计仍被批评为利用用户的心理弱点,挑战公众对于透明和公平的期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电商平台的争议,更是揭示了在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商业与用户之间需要建立的更为健康、透明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