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通报多起涉汛谣言
在2025年3月的河南省,针对涉汛谣言展开的多轮整治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结合近期通报的案例及历史处置信息,涉汛谣言的主要类型和典型案例逐渐浮出水面。
一、深入剖析谣言案例
在涉汛谣言中,我们看到了几种典型的类型。首先是“移花接木类”,这类谣言通过拼接其他城市的暴雨视频,伪装成当地场景,制造“郑州暴雨致天昏地暗”等虚假信息。南阳网民转发的“卧龙区楼房倒塌”视频,实则是一段来自2021年的水库泄洪旧画面,被重新包装后误导公众。
其次是“夸大灾情类”,这类谣言通过捏造灾难的严重程度来博取关注。比如邓州网民在评论中捏造的“暴雨死亡千人”等言论,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三门峡网民发布的“灵宝村庄遭灾”虚假视频,经过核查后发现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最后是“虚构事件类”,这类谣言凭空捏造事件,引发社会恐慌。比如网传的“外地货车司机在邓州被淹死”的谣言,相关视频经过误导性剪辑后广泛传播。鹤壁网民散布的“浚县古城严重水淹”视频,也是一段AI技术拼接的虚假画面。
二、果断采取处置措施
针对这些涉汛谣言,河南省相关部门采取了果断措施。首先是对涉事账号开办者进行依法追责,进行批评教育、行政处罚,并要求删除不实信息。通过AI监测和人工审核的技术手段,快速锁定谣言源头,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网信、公安、气象等部门也联动核查,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辟谣声明。
三、提醒公众保持警惕
在整治行动的也提醒公众提高辨识力,谨慎对待社交媒体中的极端天气视频,避免转发未经核实的“现场画面”。公众应拒绝蹭热点,不轻信“骇人标题”或“煽动性配文”,尤其要警惕那些利用旧闻翻炒的账号。如果发现疑似谣言,可以通过“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平台反馈。
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严打借汛情制造恐慌的行为。他们呼吁公众保持冷静理智,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