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新时代的隐形毒品-
网络成瘾:一场意料之外的探索之旅
谁能想到,网络成瘾(Inter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这一名词,最初竟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出于调侃,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IV)的一种戏谑。他不过是为了嘲笑那些缺乏生理基础的“行为障碍”概念而创造了这个词汇。这个看似玩笑的名词一经提出,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进而引发了精神卫生领域持久的争论。
2007年,美国医药协会拒绝将网络成瘾障碍(IAD)纳入DSM-V的建议,却批准对“网络游戏滥用”进行深入研究。时至今日,关于网络成瘾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困扰家庭和社会的严重问题。金伯利·扬研究网络成瘾现象后认为,网络成瘾与成瘾等行为成瘾类似,都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他认为,如果个体出现强迫性使用网络、对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丧失兴趣、生活被网络活动占据且上网冲动无法控制等四个特点,便可以怀疑其存在网络成瘾。无论上网时间长短,关键在于上网行为已经主宰了成瘾者的生活,使他们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深入探究网络成瘾背后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并不仅仅是生理反应的结果。成瘾者内心的动机才是促发成瘾的首要因素。台湾南华大学的陈怡安教授提出,网络成瘾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网络游戏和社交的成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为生活中的挫败感找到出口。生活中的敌意和不满在网络游戏中得到了释放的空间,看似冒险实则无风险的游戏成为他们寻求刺激和替代现实生活的途径。面对现实中的困境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在虚幻、想象世界的漫游来获得暂时的满足和安慰。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功,同样可以在网络中成为“英雄”,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
在这个数字化的世界里,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保持与网络的健康关系,防止网络成瘾的发生,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深入理解网络成瘾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那些已经被网络成瘾困扰的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