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中华文明尚义渊
在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引人入胜的一段。其中,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一故事不仅被后世文学作品中频频提及,更成为了忠诚、友爱的象征,深深地扎根于华夏大地的人们心中。
追溯其源头,我们可以发现,桃园结义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在《三国志》等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义为君臣,情若兄弟。尽管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他们曾在桃园结义,但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认为,这一故事并非完全出自小说家的虚构,而是有着历史依据的。
当我们走进涿州,来到张飞的故里——桃庄,似乎就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这里的张飞故里保存着许多与结义有关的遗迹,如张飞井、汉张桓侯故里石碑等。历经沧桑,人证物证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桃园结义的圣地。
不仅如此,桃园结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末期,这个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魏晋间的野史、杂录,唐、宋时的诗歌创作,都对三国人物有所描绘。到了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杂剧的出现,更是让桃园结义的故事广为传播。其中,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生动描绘了刘、关、张在桃园结义的情景。
可以说,桃园结义的故事虽然可能并未被所有史书所记载,但它却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流传开来,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演绎,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版本。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人们对忠诚、友爱的向往和追求。每一次提及这个故事,都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仿佛能让人看到刘、关、张三人在桃园同许下誓言的身影。在远古的元代,《平话》与杂剧所描述的桃园结义故事中,均包含了宰白马、乌牛以祭天地的仪式。《三国演义》第一回也细致描绘了三人于桃园之中,以乌牛白马为祭,焚香结拜为兄弟的场景。为何选择白马祭天、乌牛祭地呢?又为何偏偏在桃园结义?这一切都与古人设祭盟誓的习俗紧密相连。
在古人的观念中,白马和乌牛是备受尊崇的动物。用它们来祭天地,象征着结盟设誓的庄重与神圣。而桃园结义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古人常在特殊的祭林中进行盟誓杀牲。桃园即桃林,因此在这里杀牲盟誓,桃园便起到了祭林的作用。
部分日本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认为,宰杀白马、乌牛祭天地的习俗原是蒙古人的风俗,后来传到了汉族。而汉族对桃树情有独钟,将其视为避邪的吉祥之物,这也是我们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习俗。桃园结义可能也蕴含着避邪的寓意。
由于桃园结义蕴含着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关于刘、关、张三人聚首结义的故事情节存在着多种版本。有的传说中,关羽东行至涿州时,张飞在州里。午后的特殊场景成为两人结义的契机。而在结盟过程中,为了确定老大的身份,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传说,如报生辰、比爬树等。但最终,刘备因智高一筹,被公认为大哥。
《三国演义》在叙述三人结义时,摒弃了这些传说,突出了时代背景,将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结义的宗旨。这样的描绘使桃园结义在传说基础上实现了质的升华,更加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民族尚义的悠久历史传统。
作为中华文明之邦,尚义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品质,也是中华礼义之邦的一个显著特点。桃园结义故事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烙印。
我们的先人一向崇尚义,把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义包括重然诺、守信用、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忠于国家和民族等优良品性和德行。这种义,不是儒家所发明的,而是我们民族所固有的。无论是先秦的侠义之士,还是历代的忠义之臣,都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气质和品格。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局限,但义作为一种正义之举、一种优良的品德,仍然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正因为桃园结义故事体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尚义品质,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得到人们的赞赏,经久不衰地广泛传播。刘、关、张的结义誓言中的精神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桃园结义的影响深远,常被后人效仿。例如,孙中山先生吸收革命党时,就是在关圣帝君神坛之前焚香盟誓、立志革命的。
如今,虽然我们不提倡结义这种形式,更反对以结义之名行不义之实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义的积极涵义无论对于国家、民众还是个人,都有其重要的价值,仍然值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