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72岁得岁贡生,被质疑是走了后门
蒲松龄的一生可谓传奇非凡。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了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长达五十余年,最终只获得了一个岁贡生的身份。
岁贡生,是清代选拔生员的一种方式,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蒲松龄虽然才华横溢,但命运似乎在科举之路上一直与他作对,始终无法让他获得会试的资格,因为他从未成为过举人,历次乡试后,他的身份依旧是秀才。
蒲松龄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来自山东淄博的蒲家庄,出身于一个略带商人气息的书香门第。从小聪慧过人,酷爱读书,他渴望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尽管他在十九岁时就考取了秀才,名震一时,但随后的科举之路却屡遭失败。从二十一岁到六十三岁,他至少六次参加乡试,均未能如愿以偿。
在蒲松龄的科考生涯中,他结识了著名文人王士祯,又称王渔阳。王渔阳比蒲松龄年长六岁,也是进士及第。他的名声和地位为蒲松龄带来了一线希望。由于蒲松龄始终未能成为举人,王渔阳也无力相助。
康熙三十年(1691年),黄叔琳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提督山东学政。他因座师王渔阳的举荐,知道了蒲松龄的才华。虽然黄叔琳初到山东任职后极为繁忙,无缘与蒲松龄相见,但他在济南接见了蒲松龄父子时,蒲松龄感受到了希望。这次会面让蒲松龄意识到,他可能只有通过岁贡这条路来实现自己的仕途梦想。
在黄叔琳的点拨下,蒲松龄冒着寒风赴青州参加岁贡考试。岁贡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精力大减的蒲松龄来说。黄叔琳的刻意关照和大力提携,使得蒲松龄破例补为岁贡生。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不是得到黄叔琳的帮助,他可能永远无法摆脱老秀才的身份。
蒲松龄在得到岁贡生的身份后,得到了一个“儒学训导”的虚名。回首自己落拓名场五十秋的经历,他感慨万分。尽管他最终得到了宾朋的祝贺,但他内心却深感羞愧,甚至在梦中也难以面对妻儿。
蒲松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文学才华无人能及,但在科举之路上却屡遭挫折。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未放弃对功名的追求。最终,在黄叔琳的提携下,他得以补为岁贡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在历史的长河中,蒲松龄的生涯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面对亲朋好友的热烈祝贺,蒲松龄在《蒙朋赐贺》诗中,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出贡后的复杂心情。岁月如梭,蒲松龄一生都在为功名奔波劳碌,最终他以岁贡生的身份结束了这场人生旅程,这无疑是一种欲说还羞的成就。
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的正月,七十六岁的蒲松龄坐在窗前,窗外或许雪花纷飞,或许是春意盎然。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但在这生命的暮年,他仍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奔波,如今,他以岁贡生的身份结束了一生的旅程。这是一种既令人欣慰又令人遗憾的结局,欣慰的是他最终得到了认可,遗憾的是他一生都在为这一梦想付出沉重的代价。
蒲松龄的岁贡生身份并非轻而易举地得来,而是他历经艰辛、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猜测,有人认为他可能是走了后门。无论外界如何议论,蒲松龄的内心却是坦然自若的。他知道,自己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坦然接受。
蒲松龄的文学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持久的坚持。他的生涯是一部真实的奋斗史,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更多关于蒲松龄的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感受他的生活历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更多有关蒲松龄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