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的关键,不是李斯而是吕不韦的老乡
最近关于大秦赋的讨论中,关于谁对秦并六国影响最大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330奇技网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合,建立强大的帝国,固然离不开秦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更源于几代人的积累。正如书中所述,秦之所以制六合,是因为经过了数代的奋斗和积累。而秦始皇吞并六国,则标志着秦国的国力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果要挑选出一位对秦始皇一统六合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我认为非商鞅莫属。商鞅不仅不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李斯或王翦,而是来自吕不韦的老乡。他以其卓越的改革思想和行动,将秦国从一个贫弱小国变革为傲视天下的富强帝国。
商鞅的名字如今已广为人知,他的贡献主要源于商鞅变法。据《史记》记载,商鞅并非秦国土著,而是卫国人,原名公孙鞅。他的学术源头在魏国,受到战国时著名杂家学者尸佼的影响。商鞅最擅长的还是法家学说。在魏国的学习和工作中,商鞅见证了李悝的变法,对其影响深远。李悝是战国时期的先驱,对后来的商鞅和韩非子都有深远的影响。
魏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悝的变法。而商鞅在魏国学习和工作期间,看到了这一变化,心中埋下了变法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魏国并未发芽,因为魏国已有李悝的珠玉在前,商鞅能发挥的空间有限。正当商鞅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时,秦孝公的招贤令吸引了他的目光。
秦国因远离中原,与六国在文化、经济、军事上存在一定差距。秦孝公继位后,意图招募贤良治理秦国。商鞅看到这一机会,离开魏国投奔秦国。起初,他并未直接提出变法,而是先向秦孝公提出一些治国之策。在试探了两次后,他看到秦孝公是有野心有担待的君主,于是向他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先军政治,即尽一切力量发展军事。这一点与半岛那边的理念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将发展军事作为国家的核心任务。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打破阶级固化、重视农业、强调法律管理等,这些都是军队管理模式的体现。
商鞅的变法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他亲自将变法内容细化,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手册。例如,他制定了详细的奖励和处罚制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同时规定了详细的奖励标准,根据抓捕的匪徒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奖励的等级和数量。这种细致的制度设计确保了变法的有效实施。
商鞅以其卓越的改革思想和行动,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的变法不仅从宏观上指引了秦国的发展方向,还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手册,确保了变法的有效实施。我认为商鞅是对秦始皇一统六合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感谢七月新番的精彩观点和分享)在管理学领域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如果不能有效执行的制度不能被视为好的制度。而在古老的中国,商鞅以他独到的眼光和决策,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他给出的解决方案简洁有力——两个字:重罚。
当人们谈及秦国时,常常有人因这两个字而将其概括为“暴秦”。深入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商鞅的举措实际上是“以法治国”的简化版本,是他对于国家治理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商鞅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可能无法变得如此高效和有侵略性。在商鞅的制度下,秦国不仅制度完善,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论出身贵贱。例如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出身,却能在商鞅的变法下封侯拜相。这正是商鞅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的例证。
在商鞅的军事政策中,他鼓励士兵积极作战,并承诺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政策使得白起这样的平民也能因战功显赫而受封武安君。与商鞅变法之前相比,各国君主所重用的人才多为贵族子弟,而在秦国,任何人只要有才能和功绩,都有机会获得高位。
可以说商鞅的变法为秦国带来了浴火重生的机会。若没有商鞅的变革,秦国可能早已被中原六国吞并。而秦国之所以需要历经六世的积累才能最终统一六国,是因为量变尚未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嬴政之所以能成为秦始皇,并非他个人或其身边的人才有多么出色,而是商鞅为秦国种下的种子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秦国的统一六国并非只靠李斯一人之力,而是由商鞅的变法带来的深远影响所致。更多关于商鞅变法的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