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复国与田单的复国性质一样吗?
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察觉到钟会暗藏的野心。他撰写信件给刘禅,建议忍耐暂时的屈辱,因为他正在策划恢复蜀汉国的荣耀。后人将他的这一行动称为“姜维复国”。在《三国志姜维传》的注解中提及的田单复国,与姜维的行动有何异同,性质是否相同呢?
让我们首先探究姜维复国的历程及其争议。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计划让钟会杀掉从北方来的诸位将军,再逐步消除钟会的势力,全部坑杀魏国士兵,以恢复蜀汉国。他在信中告诉刘禅,希望陛下能忍耐短暂的耻辱,他正在努力让国家转危为安,重见光明。孙盛评论此事,表示他在蜀地见到老者谈及此事时,仍深感伤感。孙盛认为姜维的举措是寄托于情理之外的奇异行动,显得过于荒唐。
《三国志》的注解者裴松之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提出假设,如果田单的复国计划未能成功,我们是否也可以指责他愚昧荒唐呢?
关于姜维复国的事情,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了解,此处不再赘述。我们主要来探讨田单复国的经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亲,在齐湣王时期担任临淄的小官。当燕国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时,田单在逃离都城后,被推举为将军,负责守城抗击燕军。他用自己的智谋和兵法,成功抵挡了燕军的进攻。
在两国都发生巨变的情况下,田单抓住了机遇。齐湣王被杀后,莒城人立了齐湣王的儿子法章为新君,即齐襄王。而在燕国,由于新任君主燕惠王与乐毅不和,田单趁机派人实施反间计,成功使燕国撤换了主将乐毅。随后,田单运用一系列妙计,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他乘胜追击,将燕军打到了黄河边,恢复了所有被燕国占领的城池。最终,田单亲自迎接齐襄王回都城临淄,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
值得注意的是,田单虽然是田氏王室的一员,但他的官位较低,爵位也不高。他之所以能成为城守将军,是因为原即墨大夫阵亡。与姜维不同,田单并没有直接的抗敌守土之责任,是他主动承担起了这个责任。而姜维身为大将军,是蜀汉国的第一大臣,直接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
田单和姜维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田单没有投降。他在实施火牛阵之前,虽然曾与燕军约定投降事宜,但这只是为了麻痹敌人、实施计策的一部分。他出城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计策不成功,他仍然可以回到城中继续战斗。姜维则不同,他已经投降了钟会,蜀汉国的所有士兵都已经缴械。我们无法确定姜维是如何保证自己行动成功的。如果魏国有将领造反,姜维的部队会成为主力军吗?如果没有人响应造反,他们的下场又会如何呢?因此可以说田单即使火牛阵失败或守城失败被杀也是英雄所为;而姜维的行为却让人深思其成功的不确定性以及失败的后果之严重性。田单以一城之力对抗燕国大军六年之久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而姜维则让我们看到了复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与冲突的真正含义。即便历史铭记了田单的名字,他的传奇不会被失败所埋没。每当提及乐毅、骑劫的传奇,田单的名字总会相伴而来。姜维的复国之路却截然不同,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侥幸成功,也只是蜀汉国那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
在司马昭派遣大军伐蜀之前,他已对钟会心生防备。当钟会诬陷邓艾有野心时,司马昭迅速下令逮捕邓艾。贾充的部队已经从长安出发,而钟会的风声鹤唳已然成真。当姜维试图说服钟会除去所有北将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如何能确保在杀死魏国士兵时万无一失?
历史上有名的坑杀事件,如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和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都是在投降的士兵放下武器后进行的。姜维即便能杀死钟会,他又如何能保证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全歼十多万全副武装的魏国士兵?在古代,上阵的往往是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甚至侄子。当胡烈的儿子胡渊得知父亲将被杀害的消息后,他立即带着父亲的部队反抗。很快,其他各营的士兵也纷纷响应,一同冲向关押将军们的地方。这就是胜利者与投降者的区别。
假设姜维的第一步行动成功了,那么他能保证远在魏国的胡渊们不会得知消息并带领士兵回国吗?他们的家毕竟在魏国。剑阁已经失守,当贾充进入蜀地并收拢这些复仇的士兵时,那些曾投降过的蜀兵,他们还有信心抵抗吗?历史没有假设,现实摆在眼前,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假设之中。
田单的复国与姜维的复国性质截然不同。田单凭借智勇双全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胜利,而姜维面临的则是重重困境和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相提并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以获取更多深入的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