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女皇孟小冬最终下嫁杜月笙做了第五房夫人
在梅兰芳的婚姻落幕之后,孟小冬的人生陷入了困境。面对婚姻的挫折和外界的流言蜚语,她倍感悲愤,曾一度告别舞台,选择了潜心修行念佛。在她出面向梅兰芳讨要说法并得到一笔分手费后,她的人生再次掀开了新的篇章。五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她来到上海参加剪彩活动,再遇那位曾帮助她的大亨杜月笙。从此,她的命运与这位大亨紧密相连。
孟小冬的人生经历可谓坎坷不平。正当她专心致志地投师深造之际,天津的一家大报上突然出现连载小说,用化名影射她与梅兰芳的旧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心灰意冷,对舞台生活深感厌恶。为了寻求心灵的净土,她选择前往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为师,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她对人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
孟小冬的茹斋念佛对戏剧界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然而要求她复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提醒她,如果她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正好中了别人的诡计,使她所受的谣言更容易被人相信。这时,孟小冬一下子豁然开朗,她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在天津《大公报》上连登三天。启事中提及梅兰芳时措辞得体、有理有节,虽然字里行间透露出巨大的痛苦和悲惨处境,但并未有一句攻击性的词藻。她向世人略陈梗概,希望能让世人了解她与梅兰芳分手后的巨大痛苦和所受的侮辱与打击。她也希望通过启事寻求世间公论。
剪彩活动中再次遇到杜月笙时,孟小冬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受邀来到上海参加剪彩的她,受到了杜月笙的关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孟小冬最终成为了杜月笙的情妇。他们之间的同居并没有名分。随着战争的爆发和日寇的侵略,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生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故。他们先后流亡香港、重庆等地,历经磨难。抗战胜利后,孟小冬重新开始她的戏剧生涯,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以示庆祝。
与此杜月笙也经历了无数波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上海老巢,辗转流离,最终回到上海。这时他再次想起孟小冬并让她来到上海。对于孟小冬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新的开始但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她的未来将与杜月笙紧密相连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她都将勇敢地走下去。孟小冬从北平来到上海“18层楼”公寓的706号房间时,早已等候多时的杜月笙热情地迎接了她。此时的孟小冬已近四十,由于长年吸食,身体欠安,脸色略显憔悴,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采。两人从此开始了半公开的同居生活。
1946年春末,姚玉兰带着孩子们回到上海,见到杜月笙身边有了孟小冬,心中不禁生出芥蒂,对杜月笙显得冷淡了许多。孟小冬看出其中的微妙,决定暂时回北平居住,以缓解局面。
1947年8月30日,杜月笙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恰逢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严重水灾,他决定举办一场祝寿赈灾义演,将所有收入用于救灾,而义演的所有费用则由自己承担。杜月笙最期待的就是孟小冬能参加这次活动。
孟小冬抵达上海后,为了方便排练,她住在华格臬路的杜公馆。演出原计划从9月3日至7日,为期五天。但由于南北名伶荟萃,特别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罕见登台,吸引了众多观众,戏票供不应求,甚至黑市票价翻了几倍。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决定大部分戏码连演两天,总共演出了十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赠送给孟小冬的花篮排满了戏院门前的牛庄路,足有一华里长。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征服了无数观众,被赞誉为前所未有的“广陵绝响”。她的演出完美无缺,让许多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
人们并没有在演出现场见到梅兰芳的身影。事后他的管事透露,梅先生在家听了两天电台的转播。现今广为流传的孟小冬的演出录音,就是当时用钢丝录下的。孟小冬的这次演出,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冬皇”地位。但这次演出竟成了她与观众的“后会无期”的绝唱。
在参加义演时,孟小冬曾顾虑到梅兰芳也会登台,担心两人会在舞台上或生活中碰面。但杜月笙老于世故,巧妙地将两人的戏码岔开,使两人在10天的戏中并未见面。然而一些小报却流言蜚语,希望梅、孟合作“对儿戏”,以融化感情,实现破镜重圆。这件事让梅兰芳、孟小冬以及杜月笙都感到尴尬。
梅兰芳和孟小冬都有各自的坚持和骄傲,他们并未被流言所动。梅兰芳在各自演出的日子里专注于舞台,而孟小冬则推脱无戏可演,不去戏院。即便在孟小冬演出的日子里,梅兰芳也选择避开,而是通过电台实况转播观看。整个演出期间,梅、孟二人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见面。
战后,孟小冬在义演结束后便急于返回北平,理由是思念高堂。杜月笙虽不舍,但也无法挽留。孟小冬离开时只保留了一件这次演出穿的褶子作为纪念,其他带来的行头全部送人。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年轻便选择退隐,她无奈地表示身体不再适合登台。她曾对其弟子说:“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能所胜也。”回到北平后,她表示要隐居山林,不再唱戏。
不久之后,孟小冬孤身独居在上海为她购买的新房里,身体依然欠佳。1948年,她突然接到姚玉兰的挂号信,邀请她到上海暂居。孟小冬到上海后,与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此次留下后便不再离开他们。孟小冬深受感动并安心留了下来与姚玉兰亲如一家。平日里她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体成为杜家不可或缺的一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不得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心中有不舍但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的变化。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孟小冬与杜月笙的故事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随杜月笙的家人匆匆离开了繁华的上海,乘坐荷兰“宝树云”号客轮前往香港。漫长的旅途中,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到达香港后,小冬就像当年对待师父余叔岩一样,精心照料着杜月笙的疾病。她煎汤熬药,日夜操劳,始终不离不弃。虽然杜月笙对她倍加怜爱,但她心中仍有一丝隐忧。作为一名名伶,她有着孤傲的性格,平时很少展露笑颜。她和姚玉兰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彼此互不往来,甚至吃饭时也不同桌。
时间流转到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婚礼。这一决定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婚礼当晚,形销骨立的杜月笙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他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在众人的搀扶下站在客厅中央。孟小冬身着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在他的身旁。这一刻,两人的爱情终于得到了见证。
杜月笙将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命令他们向孟小冬行跪拜礼,并称呼她为“妈咪”。这一决定彰显了杜月笙对孟小冬的重视和爱意。自此,孟小冬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对有情人。仅仅一年后,杜月笙离世,留下孟小冬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尽管孟小冬获得了部分遗产,但她深知这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空缺。她的下半生就靠这笔养老金生活。尽管如此,她依然坚强地生活着。
时光荏苒,孟小冬在台北度过了余生。她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光芒早已褪去,但她的传奇故事依然被人们传颂。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在台北逝世,享年70岁。她的离去给人们留下了一段永恒的回忆和无尽的感慨。她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后世永远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