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Ⅲ战机-拳打日寇、脚踢苏俄、捍卫战斗
霍克Ⅲ战机,是空军抗战初期的英勇主力驱逐机。其背景深厚,承载了众多空军英雄如高志航、刘粹刚等的辉煌战绩。
在抗战爆发时,空军头号王牌部队第四大队的三大中队均装备了霍克Ⅲ战机。这款战机以其卓越的飞行性能和战斗力,在众多战役中以弱胜强,击落大量性能优势的日机,成为抗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驱逐机之一。从杭州上空的首场胜利开始,霍克Ⅲ的名声震动神州大地。其经历遍布上海、南京、广州、太原、武汉、昆明等地,甚至在重庆的夜战中也有其身影,成为轰炸克星。尽管在零战面前遭遇了困境,但霍克Ⅲ战机仍然坚持在边疆翱翔,与侵略者战斗至最后一刻。
谈及霍克Ⅲ战机的起源,不得不提其前身——美国海航所装备的BF2C-1(F11C-3)战斗轰炸机。这款战机由寇蒂斯公司在F11C-2战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是一款单座单发双翼舰载战斗机。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一翼半双层翼结构和可收放式起落架。这种起落架设计在当时处于世界初始状态,通过一套复杂的支架向上收入前机身下部的两侧。虽然这一设计减小了空气阻力,但也使得前机身变得粗大。
由于机身机构的问题,这款战机在飞行中产生了强烈的振动,且起落收放机件故障频发。美军仅列装一年,便决定将全部27架战机撤编。寇蒂斯公司为了弥补损失,对这款战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装,并以霍克Ⅲ的称号进行外销。
霍克Ⅲ战机在性能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他们换装了R-1820F-53Cyclone9缸星型750马力气冷发动机和三叶螺旋桨,并配备了7.62毫米和12.7毫米。机身下方还可以挂载一枚250磅或改装下油箱。由于美国的规定,外销战机的性能必须低于本国使用的同型号机。寇蒂斯公司将霍克Ⅲ战机的钢质翼梁换为木质,以降低主翼负载强度,进而降低飞行性能。这一改动竟然意外地消除了战机原有的飞行中振动的毛病。
霍克Ⅲ战机出现时,其性能表现仍算优秀,被广东和南京国民所青睐。两共订购了102架霍克Ⅲ战机,而在抗战爆发前,空军共接收了72架。这些战机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卫祖国领空立下了赫赫战功。
由于抗战史料的混乱和缺失,关于霍克Ⅲ战机在抗战爆发前两个工厂的组装制造数量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英勇的战机在抗战中的表现令人敬佩。它们的机体结构部分完全由中方制造,而发动机、螺旋桨、起落架、飞行仪表和各种标准部件则由美方提供。这些战机的出现和制造背后,是中方与美方的紧密合作和对航空技术的不断探索与追求。霍克Ⅲ战机在中杭厂的诞生与空军抗战的历程
中杭厂,一个承载着国家荣誉与梦想的地方,在霍克Ⅲ战机的生产中,展现出了严谨、精细的制造态度。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汗水与智慧。霍克Ⅲ战机的机翼,那片由木制构成的翼膀,选材之严格,如同挑选美玉一般。每一根木材,都是美国进口的五六米长的白银松,光洁无瑕,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关于木质机翼主梁的故事。一根看似完美的木材,在加工前的检验中并未发现缺陷,但当加工完成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其末端隐藏着一小节疤。检验人员坚决认为这不符合标准,而美国领班则试图为其辩解。这场争议最终上报到总工程师那里。面对两位专业人士的争论,总工程师更倾向于坚持标准的检验人员,最终决定报废重做。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品质的执着,正是中杭厂制造霍克Ⅲ战机所展现出的工匠精神。
霍克Ⅲ战机的制造过程充满了挑战与精细工艺的结合。从制胶、层板加工、机翼装配到飞机蒙皮和油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机翼蒙上亚麻布后,需要反复涂六七遍漆,以确保其几何形状、强度和防水性能。这些繁琐而精细的工艺,正是制造出一流战机的重要保障。
霍克Ⅲ战机是一款优缺点同样突出的战机。其火力强大,装备的12.7毫米在中日双方所有驱逐机中堪称火力最强。虽然该枪型号较旧,但在实战中仍表现出色,被誉为轰炸克星。霍克Ⅲ战机操作简单,降落速度慢,让飞行员在操作时倍感舒适。
霍克Ⅲ战机并非毫无缺陷。其空战格斗性能较差,起落架收放也颇为麻烦。射击瞄准器更是落后,空军顾问陈纳德甚至认为其在空战中的效果为零。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空军采取了土办法——用马丁轰炸机平架来比较射击距离,让每一位飞行员在接敌攻击时能够更准确地瞄准敌人。这种办法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霍克Ⅲ战机装备空军后迅速成为空军的绝对主力驱逐机。其公开亮相始于1936年10月31日的高志航率飞行表演。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霍克Ⅲ战机在空军手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在抗战初期,空军第三大队等所属的多个大队共计装备了71架霍克Ⅲ战机,为保卫国家领空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五大队大队长丁纪徐率领的轰炸机部队在抗战第一枪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而副队长梁鸿云的英勇事迹也成为空军抗战历史上的佳话。每一位参与作战的飞行员和背后的工匠们都是国家荣誉的创造者。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将永远被铭记于历史之中。在杭州的天空之上,一场令人瞩目的空战正在上演。根据空军作战命令,第四大队正在从周家口向杭州进行一场长达700千米的转场飞行。这场战役中,21队队长李桂丹率领的霍克Ⅲ战机群率先起飞,他们的任务是保卫笕桥机场的安全。就在他们赶到机场之时,警报声响起,新田少佐率领的日军陆攻编队也即将抵达。与此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与他的战友们一同起飞,共同迎战敌人。
在杭州上空的高空对决中,高志航与分队长谭文联手击落一架日机,而23队的梁添成也不甘示弱,同样击落一架敌机。这场战斗并未像电影中的那样充满特技与俯冲攻击,更多的是在平飞状态下互相射击。中杭厂的老员工朱亚泉亲眼见证了这场战斗,他描述道,霍克Ⅲ战机就那样平飞开火,将两架日本飞机击落。
另一方面,暂编第34队的队长周庭芳从上海空袭后返回笕桥机场。正准备起飞前往广德报警的周庭芳,在太湖上空意外遭遇了浅野机队。由于未装弹药,他只能凭借智慧和勇气进行防御。他利用自己的飞行技巧,模拟攻击动作迫使日机投下了偏离机场。衣复恩大队长对此事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这场惊险的警告飞行。周庭芳的警告飞行虽然看似惊险刺激,但其实是他用特殊的方式为战友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与准备机会。他在战后得到了“空手入白刃”的美誉,但他笑着澄清,自己的里一直有在战斗着。这次特殊的经历其实源于一场英勇无畏的战斗决策和对战友的忠诚保护。事后周庭芳回忆道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只有不断地变换飞行动作才能避开敌机的围攻保护我方战机不受损失这不仅是空战策略的运用更是对战友的深厚情谊的体现。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对敌机的成功防御更是对战友们的高度保护这一战被载入史册成为了抗战时期空军英勇抗敌的经典案例之一。此外在此次空战中第4大队的另一支队伍也遭遇了浅田机队分队长乐以琴带领的队伍虽未直接参与战斗但他们也在空中观察并分析了敌情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战斗做好了准备可以说整个第4大队在这次战役中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水平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为保卫祖国的天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这场空战不仅是对敌人的一次有力反击更是对空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卫了祖国的天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天空永远晴朗高远。在笕桥,当新田编队匆匆撤退之际,已经抵达的等二十二队发现空军遭遇未曾有过的困境。面对这一形势,分队长郑少愚心存不甘,毅然决定向钱塘江方向搜索敌机。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偶然遭遇了广德投弹完毕返航的浅田机队。
郑少愚紧紧盯住飞在后面的第2编队第2号机,他迅速接近,毫不畏惧地开火,直接命中敌机的右发动机和机翼油箱。面对这一猛烈的攻击,敌机受损严重,发动机立即停车,机翼油箱开始漏油,虽然尚未起火,但飞行员小川一空曹勉强控制着飞机逃离战场。不久后,这架飞机在台湾基隆外海坠落。
这场空战发生在8.14日,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尽管时间久远,但这场抗日战争中的空军胜利仍然令人难以忘怀。关于这场战役的战绩存在多种说法,不仅空战结果有6比0、4比0、3.5比0和2比0等不同的记录,空战的具体时间、过程和击落敌机的人员也有诸多争议。
这些战机,除了与日军在空中进行激烈交战外,还主动出击轰炸日本陆军和海军舰艇,特别是在9月18日的复仇之夜空袭中,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日军决定提前实施对南京的轰炸,并投入最新装备的三菱96舰战,意图寻找我空军主力决战。
9月19日,当日军出动77架战机空袭南京时,我军第四大队与第五大队的霍克Ⅲ战机毅然起飞拦截。但由于对战机性能的不了解以及日机占据的有利高度和数量优势,我军在这场战斗中处于被动地位,多名飞行员和战机不幸牺牲。其中,第五大队的霍克Ⅲ战机更是损失惨重。
面对日军的96舰战,空军驱逐机的性能显得捉襟见肘。航委会为此作出规定,尽量避免与日军护航战机接触,除非有可乘之机。这让空军将士倍感憋屈。高志航伤愈归队,他建议对霍克Ⅲ战机进行改装,以应对96舰战。经过改装后,这款战斗轰炸机变身为专用格斗用制空战斗机,大大提高了其格斗性能。
随着战斗的日益激烈,空军的损失日益严重。四大队的战机损失极大,剩余霍克Ⅲ战机交由第五大队接手。减员严重的第五大队甚至将每日值勤的3机编组调整为2机编组。进入10月后,战斗更加激烈,每天都有空袭和空战,人员和飞机损失严重。根据空军前敌总指挥部的统计,到10月8日,可出战的飞机仅剩100架,其中霍克Ⅲ战机仅有16架。
10月11日的战斗中,七架霍克Ⅲ战机升空拦截日军战机。其中一组四机围攻并击落一架日机,另一飞行员袁葆康则单机迎战一架日机。在卡壳、日机即将逃脱之际,他毅然决定以死相拼,最终成功击伤日机并迫降成功。这一事迹被著名史画家梁又铭先生创作成油画《只翼荣归》。
随着战斗的深入,每天都有飞行员牺牲。高庆辰曾回忆起那段时间的残酷性,好友的相继牺牲让他深受震撼。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们明知殉国的风险却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担当。
在这段艰难时期中,霍克Ⅲ战机与飞行员们共同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第五大队28队在山西战场遭受重创,几乎全员覆没。10月26日,刘粹刚率领四架霍克III战机飞往太原,驰援山西。因对航路不熟悉,加上天色已晚和油料不足,迫降时误撞高平县城的魁星楼,英勇的刘粹刚年仅25岁便为国捐躯。其余两名飞行员邹赓续和徐葆畇则选择跳伞逃生,但战机损毁严重,仅有一架战机由张幕飞驾驶返回洛阳。
随着战事的持续,空军战机损失惨重,到11月11日时,仅剩下31架可作战飞机,其中霍克III战机仅有九架。不久后,尽管算上修复后的战机,霍克III的数量也仅余十架。原本航委会直属的第25队计划接收霍克75战机,但因交付延迟,这十架霍克III战机便暂时由第25队使用,并参与了武汉保卫战。
在战火硝烟中,这些霍克III战机并未被遗忘。它们配合友军多次执行轰炸任务,如配合友军三次轰炸三灶岛的日军机场,并参加了马当防线的保卫战。当航校迁至昆明后,霍克III战机依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日军9架96重轰炸机轰炸昆明时,航校紧急起飞迎战,教官周庭芳、姚杰带领一批学员驾驶霍克III战机击落日机多架。黎宗彦这位还未毕业的学生飞行员也立下了大功,他的事迹在空军内部引起了巨大反响。
随着战局的演变和美国对日作战的介入,霍克III战机逐渐退居二线担任教练机角色。在特殊时期如重庆夜间的防空任务中,它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日军零战的威胁时,尽管霍克III战机面临巨大挑战,但它们仍然坚守岗位并多次配合友军拦截日轰炸机取得不俗战绩。但最终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新型战机的到来,剩余的霍克III战机除少部分继续担任教练机外,其余大部分被封存起来。然而四年之后的一场战争突然爆发,这些老战机又一次披挂上阵保卫祖国。它们历经沧桑却依然坚韧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在动荡的1944年,新疆伊宁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这场被称为伊宁事变或三区革命的冲突,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混乱。在苏联的支持下,武装分子对驻守新疆的国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叛军装备了俄制武器,甚至包括火炮等重武器,其指挥官和核心队伍更是来自苏联红军。
面对这样的挑战,国军显得捉襟见肘。主力部队远在豫中会战和缅甸远征,新疆只有少量二线部队,且装备落后。即便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国军依旧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在伊犁地区的阿林巴克机场的战斗尤为激烈,这里成为整个抗争的关键节点。
当时,叛军围攻机场,而机场的守军主要由空军航校教导队和逃亡的军队、老百姓组成。他们凭借坚定的意志和紧急修建的防御工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多次进攻。特别是那些航用的远距离精准射击,给叛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空军还通过空运为守军提供支援。阿林巴克机场的守军坚守阵地长达数月,直到最后弹尽粮绝,被迫突围。
与此为了应对新疆的危机,空军紧急调派战机增援。尽管在抗日战场上拥有先进的美式战机,但由于美国的租借法案的限制,这些先进武器无法用于新疆战场。空军只得使用霍克Ⅲ战机、老旧的美制北美机、俄制伊153战机和SB轰炸机等进行作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西北混合大队被派往前线。这支队伍的大队长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马伯周,副大队长是邓伟殷,而队员则主要来自空军军官学校和军士学校的菜鸟飞行员。尽管他们缺乏经验,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驾驶着一批老爷机,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战斗。
轰炸区队的队长吴化熙,本可赴美受训,却自愿赴疆支援。驱逐区队的队长余平想是一位刚刚出狱的中队长,他因为天水事件而锒铛入狱,但这次却奇迹般地领导着驱逐区队。他们的战斗历程在战史中几乎没有特别记载,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资料和队员们的回忆中,去寻找那一丝的痕迹。
在整个作战中,西北混合大队不仅要面对苏联红军和叛军的防空火力、恶劣的天气和无处不在的机械故障,还要面对乱民的威胁。他们英勇作战,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失去了生命,如刘恩俊、易紫富、唐耀南、金学勤、范少增、刘洪兴和薛培荣等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
这支队伍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展开了一场不为人知的战斗,他们的牺牲和付出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铭记这些英雄,铭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霍克Ⅲ战机:抗战功勋,捍卫蓝天十载
曾经,在一场混沌的迷航事故中,一架战机误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空地长时间搜索寻找未果,直到大炼钢铁时期才发现了飞机残骸。这架战机便是霍克Ⅲ战机,一款战斗轰炸机,在战火中屡次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霍克Ⅲ战机是美国海航序列中的一款战机,虽只列装一年便被撤销,甚至被美方宣称不再采购其任何改进型。但在抗日战争中,这款战机却成为了中国空军的功勋战机。从1937年至1946年,它上打敌机、下炸敌舰、南抗日寇、北拒苏俄,以老迈的身躯捍卫领空长达十年之久。
高志航、刘粹刚等空军英雄,都是驾驶着这款战机开始了自己的英雄之路,打出空军的尊严,炸出空军的血性。这些名字,与霍克Ⅲ战机一同被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当霍克Ⅲ战机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关于它的经典战例仍被空军老兵们口口相传。直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这款战机在抗战中的英勇与坚韧。
参考文献中,多位作者的著作详细记录了霍克Ⅲ战机的辉煌历程。从《中华民国飞机百年寻根》到《空战非英雄》,从《空军抗战史》到《寻找梦想的边疆》,这些著作都为我们呈现了霍克Ⅲ战机的英勇事迹。
笔者在此对为保卫祖国边疆而战的空军西北混合大队全体队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名字虽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与天山共存。萨沙也补充一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主要参考文献包括黄孝慈的《中华民国飞机百年寻根》,廖新华的《寇蒂斯霍克Ⅱ、霍克Ⅲ在》,何邦立的《笕桥精神空军抗日战争初期血泪史》等。同时感谢板凳老师提供有关西北混合大队的相关文献资料。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一起回顾霍克Ⅲ战机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