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富豪一夫多妻怎么过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实质上是从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以制度形式确立的。在一夫多妻的背景下,男女间的性生活与情感关系有着独特的面貌。以历史人物韦小宝和他的七位妻子为例,我们能窥见一二。
在古代中国,一夫多妻主要存在于奴隶主、贵族、官僚阶层。这些阶层中的男子可以随意玩弄女奴,但这些女奴与正式的妾地位截然不同,她们只是供男子发泄性欲的工具,一旦失去作用便被遗弃。关于多妻的情况,虽然在民间偶尔出现,但并不普遍。而那些帝王、贵族、官僚的多妻现象,往往是官制规定的结果。
如《礼记·昏义》等古籍记载,古代天子的后宫有众多嫔妃,数量庞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的妻妾数目更是激增,纵欲现象严重。《孟子》等史料也证实了这一点。
周代开始建立礼制,不仅规定了天子、诸侯、大夫夫妻妾的数量,连同房的时间和顺序都有明确规定。人们根据天体的运行、阴阳五行等理论来决定后妃和帝王贵族同房的顺序。从初一到十五,由地位较低的女子开始进房;而从十六到三十,地位较高的女子则逐渐进房。还有五天一巡的制度,被周朝诸侯所沿用。
大夫和士族的多妻数量虽然较少,但同样有严格的规矩。妻和妾的资格、陪伴丈夫的时间都有严格的区别。由于天子和后妃同房的顺序复杂,甚至产生了专门掌管此事的“女史”官职。
古代一夫多妻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媵、妾制。媵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指的是一个女子出嫁时,须有同姓的侄女和奴仆随嫁。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普遍实行媵制。
这种一夫多妻的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揭示了人们对权力、地位和性的追求。这种制度也对女性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她们在婚姻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深入了解历史真相,不得不关注这些历史细节。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社会制度发生了剧烈变革,媵制逐渐失去了其地位。后世中,一种由妻妹续弦的婚俗,正是媵制遗留下来的影子。
妾,又称小妻、侧室、偏房,这个称谓背后蕴含着其身份的低微。《谷梁传》中记载:“毋为妾为妻。”这意味着妾的地位仅限于得见君子,而无法获得正式的妻子身份。《礼记》也强调了妾的身份与买卖无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妾的歧视。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同样被称为妾,她们因种种原因遭遇社会的排斥和鄙视。
媵和妾制度的存在,虽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因其不合理性,很早就有人呼吁废除。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存在,无疑是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在这个时期,一夫多妻制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母系社会的崩溃和男权的崛起,使得男子将女子视为私有财产。部落战争和奴隶制的发展,导致大量女性成为奴隶,被胜利者占有。统治阶级的纵欲、子嗣观念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子嗣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性文化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籍和文物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子嗣观念的证据。一夫多妻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子孙繁荣、家族兴旺的追求。威斯特马克指出,除了性的动机外,子孙、富贵、权威等都是男子追求多妻的诱因。在中国古代,殷商民族因农业发达且面临众多敌人,多妻成为扩大族群势力、抵抗敌人、协助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
周代宗法家族组织的建立使子嗣观念更加浓厚,《诗经》中的诗篇反映了人们对子孙繁荣的渴望。周代的这种子嗣观念进一步巩固了多妻制度。帝王、贵族、官僚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纳妾,常以子嗣的延续为借口。但实际上,性的需求在多妻制度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多妻制度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原因或许会被新的社会环境和观念所替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