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超载超限大货车为何能畅行无阻?
超载超限大货车为何能在此畅行无阻?这一问题在武城县引起了广泛关注。位于山东德州市西部,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处的武城县,不仅是鲁西北、冀东南的重要交通节点,运河上的武城大桥更是太行山区建材、石料、煤炭等物资东运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这里也成为超载超限大货车集中行驶的集中路段。但背后的真相却是,监管漏洞与利益链交织的问题导致超载大货车肆意妄为。
在武城县,有一群被称为“车虫”的人活跃于超重车运输行业,他们与执法人员内外勾结,形成了灰色利益链。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车虫”们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得了超载车辆的“带车权”,并从中收取高额的“领车费”。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执法人员竟然参与其中,成为了这些超载车辆的“保护伞”。这些执法人员不仅收取了“车虫”的好处费,还利用自己的职权帮助超载车辆逃避检查。在这种环境下,超载车辆自然能够畅行无阻。
以王庆华为例,“车虫”们通过这种方式收取的“领车费”超过72万元,而他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给当地执法人员支付费用。马胜才等执法人员则通过收取“领车费”获得了巨额利益。他们不仅从中分取了巨额现金,还利用自己的职权帮助超载车辆逃避检查。更甚者,一些执法人员亲自参与其中,彻底沦为了“车虫”。这种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交通秩序,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超载超限大货车的畅行无阻不仅破坏了交通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行为也严重损害了的公信力,破坏了法治精神。我们必须坚决打击这种违法行为,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惩处涉案人员。还需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向记者透露,“当天收到的罚款全部汇总,部分现金用于抵顶罚款任务,余下的现金以及通过微信收取的罚款,便与一同执法的队员们平分。”这一做法背后,揭示了交通执法领域办案人员的独特挑战与鲜明特点。
自2018年以来,武城县纪委监委处理的县大队及县交通运输部门执法人员达88人,全部来自基层一线。其中,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有66人,被移送审查起诉的则有22人。所有移送的案件均经当地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些案件的一大特点就是涉案人员往往以组织建制为单位共同犯罪,呈现塌方式腐败的现象。
武城县法院的多份判决书显示,中队长马胜才与副中队长、队员一同受审,副大队长兼中队长张朝峰与队员共同被提起诉讼,于勇中队长更是与七名队员一同被提起诉讼。这种集体腐败的现象令人震惊。
当地纪委监委的办案人员表示,查处交通执法领域的腐败案件难度较大,这与案件的定性、定量、取证等方面的特点密切相关。非法交易金额虽然单次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一两千元,但交易次数频繁,总量巨大。而且,这些违纪违法行为与正常执法行为交织进行,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受贿的贿赂款往往以罚款的名义收取,部分入账,部分则直接私分,这为准确定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涉案时间跨度长,电子证据难以保存或提取。交易渠道多样化,包括微信、现金交易、通过中间人转账等,也为确定涉案金额带来了困难。而涉案的证人大多从事运输行业,流动性大,有的因考虑自身行贿行为的违法性而不愿配合调查,有的则担心遭到报复,这也给取证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进一步加大了案件的处理难度。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德州市纪委监委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交通运输领域的“路霸”“保护伞”问题,组建专班进行重点排查和集中打击。目前,相关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新华社记者闫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