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之女忆父亲的亲情往事

大明星 2025-04-01 10:58www.198689.com大明星

岁月如梭,转眼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二十三年了。这二十三年里,尽管时光飞逝,花开花落,但父亲的品行却如同那充满爱意的耀眼小花,永远点缀着我们家庭生活的每一部分,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

父亲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这一点在我小时候就已深感知觉。他对祖母何香凝的孝敬,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恒久。

作为祖母惟一的儿子,父亲与她的母子情深,似乎超越了寻常的血缘关系。在祖父去世后,祖母独自抚养一双儿女,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父亲对祖母的孝敬,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母亲无私付出的回馈。

我记得父亲每天早晚都会去看望祖母,从未有过懈怠。如果祖母正在作画,他就会在一旁研墨铺纸,甚至有时在祖母的山水画上添上一两个“公仔”,使得画面立刻生动起来。他们的日常互动,常常让我感动。

祖母对父亲的爱,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每天早晨,她都会炖一碗浓浓的红枣汤给父亲喝,说是对身体有益。而父亲则总是在祖母面前一饮而尽,让祖母感到无限欣慰。

那些年,许多人出国归来时带回的是各类免税电器,但父亲却特地为祖母选购了许多顶帽子,黑色丝绒帽子上还镶嵌着红色或绿色的装饰。这些帽子是他远赴瑞典、芬兰等国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时带回的。每次父亲给祖母戴上帽子,都会拿镜子让她照照,看是否满意。祖母总是点头表示非常满意。

1967年秋,“四人帮”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父亲被隔离审查,临别时他告诉祖母自己要出国一段时间。那段日子,祖母每天必看报纸,虽然不出门却对外面的事心中有数。当父亲被“监管”长达3年时,祖母只是更认真地看报,有人来看望她时,她的神态一如往常,绝不提起父亲。她心里明白发生了什么,却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这对一个爱子如命的老人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啊!

当父亲终于在1970年秋回到家中时,他像往常一样匆忙进了祖母的房间。这次不同的是,没给祖母带来任何小礼物。祖母见到父亲回来,并不惊讶,只是立即伸出双手。他们没提一句“出国”的事,只是像往常一样交流。

第二天,父亲拿出他在“监管地”思念祖母时画的肖像画,画中人的神态惟妙惟肖。这也足以证明,祖母在父亲心中的分量是无法估量的。

入殓那天,父亲在祖母的额上轻轻一吻,仿佛不愿打扰她的安睡。当时周总理特许祖母不火葬,父亲转身离开的那一刻,虽然令我十分不解,但我知道那是他对祖母深深的爱与尊重。

如今回想起这些往事,我仍然深受感动。父亲的孝顺、他对祖母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纯粹。这种爱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河,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深处。虽然岁月流转、人事如梦,但这份爱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在充满庄重氛围的大厅中,敲击棺钉的声音如同巨大的钟声回荡,那震撼人心的声响让父亲泪水纵横的脸扭曲变样。那一刻,我明白了他内心的脆弱和痛苦,每一声锤打都像是在撕裂他的心。

多年后,《周恩来》的导演丁荫楠问及关于开国大典时父亲背祖母上天安门的传闻。虽然我不能断定这是否属实(天安门城楼或许有电梯?即便没有,有服务员在祖母身边,似乎不需要我父亲背),但足以证明,父亲对母亲的孝顺早已传为佳话。

我的父亲是个最贤良的丈夫。从小,我便感受到父母之间深厚的感情。几十年间,我从未见过他们有任何隔阂与不睦,这既让我感到无限幸福,又常常令我感慨万分。

父亲对母亲的疼爱超乎寻常,有时让我感到他们不像夫妻,更像是一对父女。当母亲躺在床上时,父亲会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她,嘴角微微上扬,哄着母亲入睡。那令人心颤的缠绵情意,无法用言语形容。每当母亲稍有不适,父亲得知后,总会用愤怒的目光责问我(因为我陪伴母亲最多),那种眼神与平时的诙谐幽默截然不同,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那个深夜,母亲如厕时跌倒,父亲急忙赶去,拼尽全力像“战地救护”般搀起母亲,送她回房。虽然具体情景我们都不曾亲眼目睹,后来提起时父亲也只是淡淡一笑,称之为“巧合”。但我却能真切地想象出,72岁的父亲,历三次心肌梗塞后,不顾自己是重病之人,怎样吃力地搀起母亲,又怎样小心翼翼地半背半抱,一步一喘地将母亲送回房间。这一幕与父亲为纪念结婚30周年所写的诗中的“白发相偕愿已足,荒山野岭共销磨”相互印证。

如今回忆起这些往事,我对父亲的敬爱之情愈发强烈。他的深情和孝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想了解更多关于廖承志之女的亲情往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份深深的父爱,这份坚如磐石的夫妻情深。

上一篇:石油大王哈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