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普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上有什
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略背后的差异与争议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九一八则是日本侵略中国局部东北的起点。深入分析这两场事变,我们会发现其背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争议。
从主谋角度看,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一些青年军官,以石原莞尔为首的少壮参谋精心策划的。而七七事变则不同,它是一场没有具体策划人的战争,日本上下对此事件的主谋角色并未认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启。关于这场事变的发起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时任陆军大臣杉山元,但历史资料显示,在七七事变发生时,并没有杉山元扩大战事的明确指令。日本自始至终也未对华公开宣战。
从发生过程来看,九一八是策划已久的必然发生,而七七事变则是没有策划、偶然发生的。在日本国内,关于是否扩大战事、是否应该侵华,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
反对全面侵华的声音在日本层出不穷。例如,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就对中国不主张一口吞掉。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占领成本高于发动战争本身。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也命令战舰不得冒进陆军作战范围。而有着海国男儿之称的井上成美则更为冷静,他主张从中国撤军,与中国修好。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日军高层,也有许多理性之声。例如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等,他们都反对扩大对华战争。是个理性的日本军人,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研究相当深入。他了解到一旦中国有一个核心领袖并遇到重大危机,原本分裂的各部会立刻团结起来,发挥出惊人的力量。他坚决主张不扩大对华战争的原则。
尽管有这些理性的声音存在,日本的侵华行动并未因此而停止。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逐渐走向法西斯化,天皇对战争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声音被疯狂的战争狂热所淹没。
石原莞尔作为策动侵略中国东北的幕后推手,并非和平使者。他并非为了中国的利益而行动,而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侵略者。他的理性建议最终未能阻止日本军部的暴走行动。近卫文麿作为当时的日本首相,最初对石原等人的建议还算认同,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动。他派出的特使被日本宪兵扣押在境内不许出国,导致无法与国民进行谈判。最终石原莞尔只能望洋兴叹、大骂不已。
石原莞尔,这位曾在军中独领风骚的理性派领袖,随着时局变迁逐渐失去了他的影响力。在1937年的日本军部内部改组之后,他被调离参谋本部,降职至关东军担任副参谋长,从此淡出了军界的核心圈子。
尽管职务有所变动,但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其背后的动因并无太大差异。这一切都是日本特殊体制催生下的侵略野心的必然结果。从九一八事变的宪政转向军政体制,再到七七事变的军国主义化,日本的政治体制日益走向激进。
日本学者井上寿一曾描述,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出现了系统失调,就像是一场群体性疯狂。从一致内阁的成立到整个国家只有一个组织,集体效忠天皇,国民向军人看齐,局势完全失去了内阁的控制。例如,在七七事变后的第四天,近卫文磨首相本已准备与中国签署停战协议,但陆军省却突然反悔,坚持扩大战事。
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国民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他们没有游行呼吁和平,反而积极慰问前线士兵。前线与后方之间出现了独特的互动:前线日军猛烈进攻中国领土,而后方日本国民则乐观地享受着繁荣的经济生活。消费增加,歌舞升平,仿佛这场战争反而为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这与后来日本与美国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在中日战争中,日本越打越富;而在日美战争中,日本却越打越穷。可以说,七七事变的“甜头”让日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随着七七事变的升级,下层激进军人刺激的杉山元野心膨胀。他向日本裕仁天皇保证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杉山元的计划彻底落空。尽管之后中国首都南京沦陷,但国民退入内地,依然顽强抵抗。杉山元意识到中国的辽阔无边和中国人的坚韧抵抗意志后,不得不辞去陆军大臣职务,向日本君民交代。
以上就是关于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的历史科普的全部内容。若想进一步了解,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