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言,山河作证难忘铁道兵精神

大明星 2025-04-01 10:17www.198689.com大明星

铁道兵的传承与新生

随着岁月的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服役了整整三十五年的兵种,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如同威武整齐的雁阵,带着忠诚飞离军绿色的滩头,奔赴新的天地。这支铁道兵队伍,在时光的洗礼中早已从“兵改工”时期的沉重与迷茫中走出,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纪念建军九十周年之际,观看纪录片《难忘铁道兵》,让我回想起那段永不忘怀的历史场景。那是1983年12月31日,某个广场的军旗飘扬,全体官兵肃立。面对泪眼婆娑的队伍,团政委宣读了铁道兵集体转业的命令。那一刻,即便是一千多名官兵齐声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也无法平复内心的情感。这首歌是他们天天高唱的歌曲,但那天,他们未能完整唱出第一句。

我在铁道兵宣传部工作过,见证了这场特殊的仪式。那一天,我深深感受到官兵们对军队的依恋,那是铁与血熔铸的情感。这支部队自1948年组建以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国家的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修建了五十二条钢铁大道,包括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总长达一万两千多公里,约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期间,许多国家重点、难点工程都由铁道兵承担。他们的壮丽业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

“兵改工”后,虽然官兵们离开了军绿色的军营,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们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毅和拼搏精神,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就在哪里安家。无论是在大兴安岭还是江畔,无论是在内蒙古草原还是五指山下,都可以看到他们奋斗的身影。他们不仅参与了我国众多的重大工程建设,还走出国门,工程范围遍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近日,我有幸采访了一些“兵改工”单位。当年人拉肩扛的修路架桥场面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和电子化的作业方式。那些新建的大桥、隧道和车站让我油生敬意。在一个刚刚完工的工地上,我看到那些微黑透红的脸膛和紧张忙碌的身影,仿佛见到了当年奋斗中的铁道兵战士。虽然他们已经脱去军装多年,但身上依然散发着军人的气息。他们是改工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参与了多条铁路干、支线和一些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所参与的项目还荣获过“鲁班奖”。

年轻的职工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在我们手中,从未有过返工的活。这次的工程验收,也将一如既往,一次通过,甚至有望荣获嘉奖。”这种自信与自豪,流淌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言语之中。

走进工程队的“学习教育园地”,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园地里,毛泽东主席为《铁道兵》报题写的报头、周恩来总理赞赏并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史料,以及朱德委员长和叶剑英元帅的题词,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这支队伍穿军装时参加抗美援朝、修建成昆铁路的历史图片,以及脱军装后参与大秦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字号重点工程建设的荣誉。一个个奖杯、一面面锦旗,见证了他们的辉煌历程。一位老职工介绍,这个“学习教育园地”是他们转战多个省市、经历数万里行程的“传家宝”。

这个名词“传家宝”让我深感震撼。我终于明白,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够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正是因为他们不忘初心,继承并弘扬了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他们肩负使命与责任,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坚持以青山为伍,以艰苦为伴。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些施工队伍仍然保持着过去的奋斗精神,经常穿梭于山区,住帐篷、住简易活动板房。他们一住就是两年,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们毫无怨言。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告诉我:“虽然苦,但我们习惯了。老同志说,这比朝鲜战场和成昆、襄渝线上的条件好多了!”

我住在半山腰的临时招待所,清晨的山区静谧无比。那时,我听到了令我怀念的歌声——《铁道兵志在四方》。这是那个兵种一代又一代人热唱的军歌,它承载着无数铁道兵的心血与汗水。

知情的同志告诉我,这些施工人员接受了新的紧急任务,像当年的铁道兵一样,他们奔向新战场,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已成为他们队伍的习惯。多少年没有听到这首歌了,我激动不已。当我爬上山顶,看到车辆有序驶出驻地,沿着盘山便道蜿蜒驶向远方,我心潮澎湃。

无论队伍如何更新,无论人员如何变动,《铁道兵志在四方》的精神永远不变。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在瑟瑟秋风中,我的思绪被召唤回来。眼前的施工队伍已穿越云层,翻过山岗。我目送他们远去,心中想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志在四方、攻坚克难的铁道兵精神。让我们共同铭记铁道兵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上一篇:天脊吧百度贴吧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