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张鼓峰事件,苏军拼刺刀伤亡惨重(上)
介绍张鼓峰事件:日苏激战,苏军伤亡惨重(图文并茂)
在动荡的1938年,位于中国吉林省的一座小山包——张鼓峰,见证了日苏两国的一场激烈冲突。这场战争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出海权,更在日苏两国间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今天,奇技网小编带您一探究竟,揭示张鼓峰事件的来龙去脉。
张鼓峰事件,是日苏两国围绕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展开的军事冲突。这场冲突发生在1938年7月末8月初,伪满军也卷入了这场战斗。
从7月30日起,日苏双方对沙草峰、张鼓峰等高地进行了反复争夺,双方不断增援兵力。据资料记载,日军参战总人数近7000人,火炮37门;而苏军在8月5日前,集结了1.5万余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并有250架飞机支援。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8月11日,根据日方的建议,双方停止战斗。苏军控制了张鼓峰,占领了沙草峰;而日军则撤退到图们江西岸,放弃了一向坚持的边界线。随后,双方签署协定书,领土维持现状不变。
张鼓峰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历史背景。张鼓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858年的《瑗珲条约》签署时,沙俄偷偷将这一地区划归自己。此后,关于张鼓峰的领土争议一直不断。
在战争准备方面,伪满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并没有在国境线附近部署大量兵力,只有少数国境警察进行巡视。随着伪康德元年(1934年)的来临,国境监视部队成立,承担起国防警备的任务。然而这支部队并不给力,不久就被解散。之后由吉林第二军管区指派部队编成国境警备部队直接归延吉地区司令部指挥。在张鼓峰附近的九沙坪地区部署的加强连成为此次冲突的前线部队。
关于此次冲突的背景,除了领土争议外,还涉及到两国的军事准备和战略布局。在日苏两国的博弈中,张鼓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伪满国认为张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领土,将其划入珲春县界内;而苏联方面则主张按照珲春界约规定的边境线划分。此外在此次冲突中苏军利用拼的战术优势杀死了大量的日军而自己的伤亡却很少这也成为了此次事件的一个焦点话题。最终随着双方达成妥协协定边境线走向才得以确定但中国却因此失去了部分领土主权。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看到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只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五家子山与莲花泡山屹立着,它们是警戒的灯塔,哨所里的士兵们日夜守护着这片边疆。第一排与第二排分别负责五家子山和莲花泡山的警备工作,而第三排和排则驻守在九沙坪,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每半月,各排会进行防务轮换,保证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守护。
每天,九沙坪的驻军会派出骑兵,沿着国境线进行巡视,这是对国家安全的坚定承诺。巡逻路线从九沙坪开始,经过莲花泡、三道泡、四道泡,再到五家子屯,然后返回九沙坪。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路线,骑兵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国土的安全。
在1938年的风云变幻中,日军曾在张鼓蜂的姊妹峰张其峰修筑碉堡,但仅仅20多天后就撤回了。不久,苏军占领了张鼓峰,并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日本人对这一举动深感威胁,他们意识到苏军占据张鼓峰就等于控制了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
当时,正是日军攻打汉口的前夕,为了避免与苏联的冲突,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采取了不诉诸武力的方针。关东军则从2月起着手准备对苏作战,他们提出最好从中国事变费中支出战费。在此期间,参谋迁政信等人被派往现场视察,将强硬主张上报给大本营和朝鲜军。
大本营的外交谈判方针是要求苏联撤军,为此他们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为了防止万一,朝鲜军的第19师团被命令出动。大本营突然改变方针,企图试探苏联的态度,这被认为是一场危险的游戏。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和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都赞同这一做法,他们认为这是向苏联展示日本实力的大好时机。
张鼓峰战役的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冲突。7月29日,当10名苏军士兵在张鼓蜂以北两公里处构筑工事时,尾高下令进攻。苏军坦克随即出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尾高不向大本营报告,擅自命令佐藤联队出击,完全违背了天皇的旨意。当天皇听到事态的发展后,却一反常态地承认并鼓励了尾高的行动。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日军面临着极大的困难。7月30日下午,参谋本部收到报告称苏军正在沙草峰集结兵力构筑工事。当晚,日军果断采取行动,夺取了张鼓峰。这一行动给第19师团官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支持前线作战,日军在防川屯集结兵力,疏散当地居民,只留下青壮年男子支援前线。
这场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对国家意志和军队决策的考验。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日本军队的决心和勇气,也看到了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战役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7月31日的深夜,日军在朝鲜的洪仪里对张鼓峰发动了猛烈的炮击。首发的炮弹落在张鼓峰北坡的苏联领土上,接下来的两发则分别击中张鼓峰顶和附近的张鼓蜂西坡。在强烈的火力掩护下,日军的两个大队迅速行动。凌晨4时40分,一个大队占据了张鼓峰,另一个大队则在早晨6点攻下了沙草峰。随后,日军还向哈桑湖地区发起了进攻。
战斗打响的第二天,驻延吉市的伪满军步兵第八团迅速响应,第一营急行军至九沙坪以作增援。第三天清晨,延吉地区的司令官吴元敏少将亲自前往九沙坪视察,当天便返回延吉。就在日苏停战谈判前,伪满军政部的代表川岛芳子也前往九沙坪进行了视察。
多田骏针对新冲突的战况,于7月31日奏报了天皇。而后在8月1日,他接到了来自大陆的第163号命令。朝鲜军司令官需暂时占据张鼓峰、沙草峰一带已经进入的一线附近,并对满苏国境保持高度警戒。参谋总长对此给出了详细的指示。
根据这份指示,参谋总长在同日发布了大陆指第215号指示。日军的行动范围不得超越目前范围,只要苏军不进行挑战,他们应维持现状。他们对满苏国境的警戒十分严格,军队的行动也需避免刺激敌方。装备劣势的日军第十九师团,在缺乏空军支援的情况下,面临着苏军优势火力攻击的极大威胁。
张鼓峰战役不仅对日军与苏军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伦敦《泰晤士报》评论认为,这一事件是由于现场日军的功名思想以及受国内政治斗争刺激的远东红军的虚张声势造成的。日军内部则认为,这是苏联为了增强与中国的关系以及鼓舞中国的抗日信心而采取的行动。张鼓峰事件最终证明,苏军并无大举出动的意图。
曾任日军参谋部俄国科科长的林三郎回忆道,可能过高地估计了中苏关系的密切程度。尽管这场战役中苏军的损失惨重,使得斯大林对布柳赫尔元帅产生了不满,甚至可能导致后者的死亡。但这场战役也让日军认识到了苏军的实际战斗力。
随着战争的进展,9月8日,大本营以大陆命第215号将张鼓峰方面的防卫责任移交给了关东军。这意味着对积极参战的朝鲜军的惩罚,并显示了关东军在防御图们江下游满洲地区中的重要地位。朝鲜军的任务被解除,而关东军在必要时可以将一部分军队配置在朝鲜东部线地区以作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