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匮乏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对食物进行烹饪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食材的丰富程度日益惊人,这也使得我们的餐饮文化愈加博大精深。从主食到菜肴,无不体现出古人对食物的无限创意和精巧的烹调手段。
一、主食
在丰收的季节,满仓的粮食经过脱壳加工,更易于人体吸收。在古代,谷物大多被制作成米饭食用。居家时,人们会将米饭置于釜甑中加水蒸煮;行路时,则携带炒米,即古人所称的糗,再配上瓦罐中的水,便是史书中记载的百姓迎接王师时所携带的箪食壶浆。
古代的灶具多以砖石砌成,基本燃料是木柴和干草。这些燃料不仅用于烹饪,还用于制酒和熬盐。在战国时期,将粮食磨成粉制作饼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到了西汉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风尚。例如,汉初太上皇刘太公就常买饼食用,而汉宣帝在民间时常购买的也是饼。在古代,饼的种类繁多,如烤制的烧饼、撒上芝麻的胡饼、汤饼、蒸饼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面食在发酵技术出现后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汉末时,发酵技术开始出现,西晋时期士族阶层最早享受到这一技术带来的美食革命。例如,何曾要求蒸饼必须做成今日开花馒头状才食用。古代的面食还有汤饼、包子、馒头等。其中,汤饼是最常煮来吃的面食。唐代之前,汤饼多用手撕煮食;唐代则多用案板切面;北宋后期流行将面切成细条的索面;元代进一步将面条加工为挂面,至今仍然流行。
二、菜肴
菜肴的烧制千变万化,方法无外乎烤、烹(煮)、炒三大类。烤和烹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烹制食材的主要手段,相对简单。而炒则需要加油热炒,出现较晚。
古人烤食的多为肉类,称为炙。烤肉的做法与现在类似,用金属签穿肉在火上炙烤。汉画像石上便有侍者持烤好的肉串请西王母东王公食用的形象。另一种早期做法便是烹。肉的烹制过程包括大规模烹肉和小煮肉。烹制出的白煮肉要蘸加热的酱汁濡染入味方可食用。东汉大儒郑玄注解臑字时,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古人很喜爱豆酱的味道,吃饭时常常是左酒右酱,一顿饭没有酱简直难以下咽。
若将烹臑之肉切碎长时间煮,便成了羹。上古时期的羹不加调料;商周时期开始加料调味。羹的种类很多,贵族常食肉羹,又称肉糜;普通百姓只能以蔬菜豆类煮羹裹腹。灾年来临,农夫连麦豆都无可寻觅时,只能以观音土充饥。食肉羹者与食菜羹者之间的阶级区分极为明显。农夫为储存蔬菜过冬,逐渐衍生出了泡菜的制作方法。制作泡菜的神器是苴罂,外形与今日的泡菜坛子相似。用这种坛子制作的泡菜酸脆爽口,杜甫曾盛赞长安冬苴酸且绿。在遥远的南北朝之前,中国的烹饪方式主要依赖动物油脂。那时的菜品多是烤和烹制,因为油脂在低温下容易凝固,不利于炒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变迁,烹饪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随着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人开始广泛榨用植物油,为炒菜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这一革新不仅改变了烹饪方式,也极大地推广了使用筷子的习惯。
早期的筷子粗大,主要用于从锅中捞取食物,并不直接用于入口。在炒菜流行之前,餐桌礼仪上吃饭通常不用筷子而是直接用手。吃菜时,带菜的羹食用筷子,而无菜的则不用。直到汉代,正式宴会上用手抓饭吃仍被视为得体,比如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时就没有为其准备筷子,旨在压压他的气焰。
随着隋唐以后炒菜的盛行,油腻滚烫的菜肴使得直接用手变得不那么方便,筷子逐渐普及并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必备工具。而在国外,直到十七世纪中期的奥地利宫廷中,仍然保留着用手进餐的习惯。
烹饪方式的演变,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的诞生,更是先民们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从简单的烤烹到复杂的煎炒烹炸,一切都是为了追求餐桌上的美味。主食的丰富多样,则是为了填饱肚子,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正如古人所言,“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是每一个百姓安康的基石。
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崛起,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美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烹饪技艺的珍贵记忆,以及更多关于中华美食文化的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技网。这里将带你领略更多关于食物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