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孙悟空的身世与流传
自古以来,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西游记》中的绝对主角,孙悟空以其火眼金睛、高超本领、忠诚勇敢和赤子之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毛泽东曾以诗句表达对他的喜爱。
在当代的影视改编中,观众往往距离原著小说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西游记》中悟空形象的本意与隐喻在现代人中已不甚明了。
在历史上,确有一位被称为悟空的高僧,他的故事与孙悟空的形象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更像是悟空与玄奘故事的结合体。《宋高僧传》中记载,释悟空本是唐朝京兆云阳的一位名叫车奉朝的左卫径州府别将,后来出家为僧,法号悟空。他的经历充满了神奇色彩,如龙神发怒、佛牙舍利等。
在文学领域,鲁迅和胡适两位大师对于孙悟空的国籍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孙悟空形象系正宗国货,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无支祁是一只形状像猿猴的妖神,曾在淮水兴风作浪,被禹治淮水时制服并镇压在龟山下。
而胡适则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持不同观点,认为孙悟空可能不是国货,而是从印度进口的。他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神猴哈奴曼作为证据。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话中最著名的猴子,拥有诸多神奇的事迹和法力。
无论是鲁迅的无支祁还是胡适的哈奴曼,这两位猴王都有着令人惊叹的勇气和力量。他们不仅善于腾云驾雾,还力大无穷,能够移动山岳、捕捉行云。他们的面容和身躯还可以随意变化,展现出神奇的魅力。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文学和神话故事中成为无与伦比的存在。
无论是历史上的释悟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无支祁和哈奴曼,他们都是猴王形象的代表。他们以其勇敢、智慧和神奇的力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文学和神话的瑰宝,代代相传,永不停歇。在印度教的神祇体系中,神猴哈奴曼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在今天印度的新德里,仍然屹立着两尊数层楼高的巨大哈奴曼塑像,彰显了其深受崇拜的地位。由于托哈奴曼的福泽,猴子在印度成为了最为嚣张的动物。即便在大城市里,它们也能通行无碍,偶尔偷吃路人或小贩的香蕉、水果,也无人敢轻易招惹。
或许,无论是源自无支祁还是哈奴曼,它们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角色的塑造。早在小说《西游记》形成之前,关于妖猿和取经的故事便已流传,孙悟空的形象与性格也随之不断演变。
众所周知,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真实事件是所有《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出发点。《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提及孙悟空,也没有关于猴子的记载。实际上,孙悟空这一角色直到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才正式登场。故事中的猴行者自称为花果山紫云洞的猕猴王,助法师西天取经。自那时起,孙悟空的诸多主要事迹如偷蟠桃、偷人参果等大多有案可查。
元朝杨景贤的六本杂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加丰富立体。悟空不仅有一个大家庭,还包括一个妻子。悟空在剧本中一上场便自我吹嘘,其话语在后来的小说《西游记》中也频繁出现。除此之外,孙悟空还有众多的兄弟姐妹,他们一同嬉闹乾坤,搅动江海。值得一提的是,孙悟空在诸多版本中都有偷盗的经历,他不仅盗取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练就了铜筋铁骨和火眼金睛,还得到了其他神奇的能力。
在宗教寓意方面,《西游记》充满了丰富的隐喻。从玄奘西游到《西游记》小说的成形过程中,孙悟空也从白猿巨兽、淫猴等形象变迁成为忠心耿耿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功臣。但在宗教人士眼中,《西游记》不仅是怪力乱神的故事,更是一部充满宗教隐喻的通俗宗教手册。
特别是全真教的思想在《西游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教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信徒必读经典。在《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内丹修炼术语,如三五合一思想构造的三个核心形象:金公、木母和黄婆。元神、姹女、婴儿、刀圭、水火等全真教术语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明朝民间宗教中很流行演述西游故事,佛教的俗讲、道教的道情都常用西游喻五众修炼之术。
孙悟空本身被看作是心猿的象征,白龙马则喻指意马。在《西游记》中,心猿意马是常常出现的词汇,用来形容心念的不安分。为了约束心猿意马,紧箍咒便戴到了孙悟空的头上。而向西游而不是向东游,是因为西方代表虚空,心猿西游则是修心成佛的喻示。这一切都在讲述着人们追求内心平静、修行成佛的旅程。在探讨孙悟空的名字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时,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佛道哲理。“悟空”二字,既表达了对空的觉悟,也可以理解为对吾心空的领悟。这正如孙悟空所擅长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蕴含着人的心理活动与心念的驰骋。其中,七十二般变化象征着人的心理世界的千变万化,而筋斗云则形象地描绘了心念的翻腾与驰骋。在中国的大乘佛教中,人们相信只要悟道,便可立地成佛。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达西天圣地,这并非巧合,而是对其理念的生动诠释。
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随心如意,象征着心理活动和意念的坚定与力量。在《西游记》中,金箍棒被赋予了主张的意味,当悟空被青牛老怪的法宝收了金箍棒时,他立刻失去了主张,行动进退失据。这也说明了主张、意志的重要性。
而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孙悟空与师傅唐僧的西游之旅更是修行的象征。他们一路上历经苦难,遭遇的妖魔是修道时的心魔。如何让六根清净?这是佛家常常探讨的问题。《西游记》中的第十四回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孙悟空一心一意地跟随唐僧西行取经,他们遇到六个毛贼,这六个毛贼的名字充满了佛道隐喻,代表着六根不净的恶果。孙悟空将它们除去,使得修心的西游之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电影《情癫大圣》对《西游记》进行了最多的改编,将其变成了一部爱情片。陈柏霖版的孙悟空红发帅气,更像是一个为爱向前冲的型男。而1994年的《大话西游》则是一部无厘头搞笑片,周星驰的演绎使得这部电影成为经典。2011年的新版《西游记》加入了大量电脑特效,角色形象更为写实,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还有西方化的改编如美国NBC电视台的《美猴王》,以及香港无线的《西游记》等,都对原著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与演绎。
这些改编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围绕着孙悟空这一核心角色展开,展现了他不同的形象与性格。无论是哪个版本,孙悟空都是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圣,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传承下去。更多关于大圣归来的故事,请关注奇技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