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爱比较的心态害死了她自己
晴雯,这个命途多舛的女子,遭遇冤枉屈死,让宝玉痛彻心扉。在那悲痛之中,他挥笔创作了《芙蓉女儿诔》,以纪念她。若你细读此文,便会发现,宝玉笔下的文字,一扫之前人们对他的误解,认为他只是大观园诗社中的平庸之辈。文章之中,不乏传世之句。也有一些赞美之词过于夸张,其中“姊妹悉慕媖娴,妪妪咸仰惠德”的描绘,似乎并不符合晴雯的真实情况。
实际上,晴雯是个真率的好战分子。她从一个小丫头骂到大观园的各个角落,从平级的同事到跨部门的领导,甚至自己的直接主管宝玉,都承受过她的尖锐与锋芒。她的一生,如同夏日的花火,短暂而热烈,四面树敌,战火连绵。
晴雯,她是一个心直口快、真率表达的人。她的话语中总是充满了比较和竞争的味道。在怡红院里,她和袭人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位丫鬟,两人都是贾母指派给宝玉的人,无论是相貌、地位还是与宝玉的关系,两人都是旗鼓相当。
论相貌,晴雯被誉为大观园第一美女丫鬟,而袭人也自有一番柔媚娇俏的风韵;论地位,她们都是怡红院的一级丫鬟,也是宝玉未来可能的姨娘人选;论情感,她们都与宝玉有着深厚的关系。这样的背景下,两人的竞争与较量在所难免。
晴雯的拌嘴吵架,大多源于这种比较心理。在怡红院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全是竞争对手,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压力啊!她试图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方面胜过所有的人,但这样的目标实在太过遥远。
晴雯的误区在于,她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比较,离她十万八千里的人也要进行比较,这样自我加压,只会让自己更加疲惫。总在比较之中生活,着急上火,寝食难安。
我们不能否认,晴雯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她的真率、她的热情、她的战斗精神,都是她独特的魅力所在。虽然她有时过于尖锐、好战,但这也是她独特个性的体现。在她的世界里,比较和竞争是生活的常态,但也许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她、接纳她、甚至欣赏她那种不懈的精神、旺盛的斗志、爆炭的状态。因为这也是晴雯独特的魅力所在。晴雯,为何性情如此激烈,稍不如意便恶语相向呢?这一切,恐怕与她内心的焦虑与急躁,源自于无处不在的比较心态有关。
人们之间的比较,犹如一把无形的剑,真能刺痛人心,令人郁郁寡欢。就如那青年才俊周瑜,他在英才辈出的三国中,因比较而感受到了压力,最终英年早逝。再如白雪公主的故事,王后因比较而心生嫉妒,最终变得恶毒。
当比较走到极端,人们甚至会渴望他人失去现有的一切,甚至更极端的情况,会亲自出手,想方设法让对方失去些什么。这样的情节,在各地方卫视热播的港剧中屡见不鲜。
晴雯虽然至死都保持着她的明朗爽快,但她也未被“攀比”的心态完全侵蚀。许多读者对她有所偏爱,认为她的早逝也是一种福气。我们不愿看到如此美丽出色的丫头,最终沦为另一个赵姨娘,成为嫉妒与怨恨的囚徒。
不可否认的是,“比”已经对晴雯的心态造成了影响。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你们鬼鬼祟祟做的事,也瞒不过我”,“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这种看似自信满满的背后,其实是对他人生活的过度关注。只有密切关注他人,才能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审视与挑剔,往往会让人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享受快乐的机会。紧盯着别人,仿佛别人的幸福都是从自己这里夺去的,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奋斗。这种“什么都知道”的疲惫,往往只会带来一肚子的气。
毫无疑问,晴雯的死与大观园的黑暗势力有关。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晴雯身上,她的死亡有一半是因为她爱比较的心态。外部环境因比较而恶化,内部则因爱比较而容易生气,生气有害健康。同样被从园子里撵出去,晴雯因生气和病痛不久便离世了,而心态平和的茜雪,离开后仍安然无恙,甚至在风雪狱神庙中还能安慰宝玉。
很多时候,停止比较,就是对自己好一点。也能让对别人更和善一些。晴雯的故事告诉我们,比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激励我们前进,也可能伤害我们自身。在追求更好的我们也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珍惜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