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谈中苏(俄)边境划界问题结束过去 开
在1989年5月16日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里,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展开了一场深刻的谈判。这场对话不仅仅关乎两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者在此要提及的是,近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布的一条关于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的微博,意外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应。为了回应这一事件,我们整理了一系列相关报道、历史沿革等,带大家回顾这段历史的前尘后事。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篇名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旧文,这篇文章最早见于2004年南方网,作者是我们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此文被收录于《邓小平文选》。
中国人民热切期盼中苏关系的改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提议宣布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启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一直存在。自1957年的第一次莫斯科会谈起,至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邓小平作为这场争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深刻认识到,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我们需要根据现在的情况,重新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世界在变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必须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之所以被称为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因为他从书本里找到革命道路,更因为他从一个落后的国家成功实施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并没有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找在新中国实施革命胜利的途径。各国在革命成功后,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并不存在,也不可能有。我们必须摒弃墨守成规的观点,勇于开拓,否则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此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我们需要总结过去,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关于历史,我们需要有个交代。在此,我想简单谈谈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的历史遭遇;二是近几十年,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威胁来源。
从战争起,由于清王朝的腐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其中得利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和沙俄(后来的苏联)。日本不仅侵占了中国大量领土,还对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苏联则在二战后期通过雅尔塔协议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与苏联签订了新约并划定了边界。但历史的悬案仍然存在,例如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共同开发的解决方案。
回顾历史,我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经验、开创未来。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苏(俄)之间的边界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邓小平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展现了他的智慧与远见。
在谈判桌上,我们始终要求苏联承认沙俄与清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沙俄通过这些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历史侵害。这些不平等条约,如同沉重的包袱,阻碍了中苏两国的发展。我们也深知,清朝被沙俄侵占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通过条约规定的。在考虑到历史与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
回顾过去,中国的威胁从何而来?在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未带来对外侵略的威胁。相反,我们是一个贫弱而独立自主的国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外部。从建国之初,我们就面临着美国的威胁,最突出的就是朝鲜战争。后来,中苏关系出现问题,苏联的军火援助需要我们支付半价。而在六十年代,苏联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加强军事设施,对中国的威胁日益显著。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我们从未忘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援,帮助我们建立了工业基础。我们讲述过去,是为了让苏联的同志们理解我们的历史背景和立场。历史帐一风吹,双方坦诚交流后,过去就应该结束。
现在,两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关系正常化后的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有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一个重要建议: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中,最让他牵挂的恐怕就是。他已经调整了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也确定了收回香港与英国达成协议。而在国内工作方面,他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还没有实现的愿望,就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这是制度上的重要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于中苏(俄)边境划界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展现了他的智慧与远见。他深知历史的重量,但也明白只有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才能为两国的发展铺平道路。更多关于邓小平同志的奇技网内容,请关注频道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