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是怎么样谋划偷袭荆州?关羽何以败走麦城
吕蒙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这么厉害?
吕蒙字子明,幼年丧父,在战乱中随母亲南渡,依靠姊夫邓当。十五岁当兵时,还不认识一个大字,被大家讥笑为“吴下阿蒙”。吕蒙在这种环境下,经常受辱。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了,杀了官吏,投奔到孙策阵营。孙策倒很赏识他,把他安置在左右。邓当死后,还用他来接替邓当的位置。孙权继承大业,他在许多战役都建有功劳,升为偏将军。孙权见他颇有才能。口头报告、文字请示时,经常闹笑话。便劝他多读书,才能够出口成章,让大家刮目相看。他起初以军中事务太多为由,推说没有时间。孙权说他的事务更多,时间更少,还不是常常读书?又说曹操一直到年纪很大时,都很认真读书。于是替吕蒙选了一位老师。他自己也下定决心。从此好学不倦,获得长足的进步。鲁肃接任都督时,以为他还是跟过去一样。长谈之下,才发现完全改变了。使他十分吃惊,夸奖他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吕蒙反过来提醒鲁肃,关羽好学,又有英雄气慨。要和他打交道,必须有一些计谋。否则全凭武勇,大概没有人打得过他。可见那个时候,吕蒙已经在关羽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几乎把关羽的个人和团体,都逐一分析。在知己知彼的层面,吕蒙已经占了上风,比关羽更胜一筹。
一个人一生当中,有好的母亲、好的老板、好的上司,便最为幸运。吕蒙三者都有,母亲支持他、孙权 教导他、鲁肃赏识他,难怪很快就成为东吴的杰出将领。,吕蒙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才是真正持续进步的原因。
吕蒙怎样偷袭荆州?关羽何以败走麦城?
鲁肃接下周瑜的位置,继任都督。开始时看不起 吕蒙,后来经不起大起的劝说, 才和吕蒙长谈,深受感动。吕蒙提出好几条计策,要对 付关羽。鲁肃 为了表示敬意,特别拜访
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成好朋友。
吕蒙似乎全心全力,以关羽为目标。他不但向鲁肃提计划,还三番两次建议孙权,一定要拿回荆州。好像不灭掉关羽,便永不罢休的样子。反观刘备这边,一心一意要打通汉水,使荆州和汉中连成一起。关羽擒于禁、杀庞德所造成的威震华夏,弄得曹操几乎要迁许都以避其锋。魏吴不得不联合对搞关羽,而孔明的高度警戒 ,在这种时候竟然祝若无睹,实在是难以想像。至少指派张飞或赵云,进驻江陵以资支援,居然全无动静。
鲁肃死后,由吕蒙接任。他密献进袭关羽的计谋,令士兵改穿白衣,伪装客商。赠送财物给江边烽火台的驻守军士,使其相信而得以把船停泊江边。二更时期将烽火台官兵击倒,一声暗号,八十余船精兵尽出,占领紧要关卡。接着长驱直入,迳取荆州。他知道关羽对恃了这么多年,东吴官兵对荆州恨之入骨。攻入城后,很可能滥杀无辜百姓,或者抢夺财物。特别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必定依照军法严办。
关羽在荆州的防务,实际上十分严密。江边烽火台原为第一道防线,随时发布前言讯息。吴船日夜兼程并进,未曾走漏消息。吴军又扮成客商,瞒过守台人员。当夜全部被俘,根本不能有所行动。关羽在襄樊,留守的人员是糜芳,为刘备的小舅子,十分可靠。既然没有消息,便是好消息,可以放心向北方推进。
问题出在关羽的部将傅士仁身上,他驻守南郡。由于关羽好强,动不动就摆出舍我其谁的架子,对部属也不知尊重,以致傅士仁早已怀恨在心。对关羽的前方补给,常不称职。关羽扬言回荆州后要依法治罪,内心更加恐惧。荆州有失,傅士仁立即赶来见糜芳,说并非不忠,而是势危力困,不能支持。表示自己向东吴投降,也劝糜芳早降。糜芳正在犹豫,关羽又着人来催粮米,并说迟交便要立斩。糜芳大惊,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两人出城投降。孙权大喜,分别加以重赏。
关羽对荆州的情况不明,还时常派人返回城中。吕蒙对这些人都十分厚待,并使他们到眷属家中问候。眷属们也趁机要求问候军中家人。这样一传十、十传 百,早已人心归吴,
全无斗志。忽然在魏营中传来荆州已失的流言,探马证实,并说糜、傅二人已降 。关羽自知中计,孤军无力作战。 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引兵取荆州。军士潜逃的很多,到麦城时已剩五、六百人,且多半带伤。城中无粮,忽报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不依。吕蒙献计,令潘璋引精兵五百,埋伏于山僻小路上。先把关羽坐骑绊倒,擒获关羽父子。
孙权以礼相待,极力劝降。后以曹操礼遇无效为鉴,斩关羽父子。赤兔马不食草料,随之饿死。 吕蒙不久病死,曹操接受关羽首级,也被吓死。这一连串变化,岂是一般人为的能力,所能够做得到的?莫非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那里默默地翻转?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孙策相比其他诸侯,最突出的还是能打。曹操最大的特色是奸,刘备最大的特色是仁,孙策最大的特色就是勇了。
听说孙策率军前来,刘繇有些担心,部将张英却说,只要自己率领一只兵马,在牛渚驻扎,纵然有百万雄兵,也必然可以击退。可是真正面对孙策,却一战而溃。太史慈曾经主动请战,可是刘繇以太史慈年轻为由,拒绝了太史慈。
而最能体现孙策之勇的还是孙策率领十三骑,去刘繇大营附近查探地形,遭遇太史慈。双方你来我往,单挑十分精彩。之后两人一个用枪挑着太史慈的小戟,说“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不甘示弱,让士兵拿着自己夺去的孙策的头盔,大喊““孙策头已在此!”依旧是礼尚往来,气势上一点不输。就算是后来刘繇兵败,太史慈无奈来降,孙策问起当日神亭大战的事情,说“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按照常理,一般人此时被抓自然服软,可是太史慈却笑着说“未可知也!”而孙策一点不生气,反倒哈哈大笑,彼此欣赏。后来太史慈主动提出前去招降旧部,孙策立刻答应,以第二天日中为约期。太史慈走后,孙策众将很担心太史慈一去不返,可是孙策却自信的说“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孙策对太史慈的信任,正是孙策获取众将信任的一个缩影。
对待孙策的勇武,谋士张纮曾经表示担心,说“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张纮说的有道理。回想当初,孙策的父亲孙坚为何会在进攻刘表获得大胜的情况下功败垂成死于非命呢?主要就是孙坚过于心急,而孙策和其父一样,勇武过人,对自己的勇武过于自信,以至于失去了对时局的一个准确判断。后来孙策被人暗杀,也源于这个性格缺陷。
面对张纮的劝谏,孙策道歉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孙策承认张纮的话很有道理,可是却认为作为全军统帅,如果不能够冲锋陷阵,恐怕手下的将士不能为之效命。孙策的担心有道理吗?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很没有道理。作为全军主帅,冲锋陷阵固然可以激励将士,却不能成为常态。毕竟冲锋陷阵乃是普通将领的事情。看其他诸侯领袖,比如曹操刘备袁绍之流,会亲自冲杀在前吗?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冒险的。而更重要的,还是一场战争的胜败,关键不在于主帅是否冲锋陷阵,而在于战前的决策。就如演义中大量描绘的战争一样,身负其实在交战之前就已经决定。靠主将激励,而改变战场胜败的例子不能说没有,少之又少。
也正因为孙策的冒进,在本回中孙策被进攻薛礼时被箭射中,幸亏孙策躲闪及时,没有伤及要害。而孙策将计就计,充分利用中箭一事,反倒大败薛礼,也体现了孙策在勇武之外,颇有谋略的一面。
元宇宙
- 吉尼斯记录倒立(以倒立的方式四次登顶吉尼斯,
- 石寅新歌寒忆温暖上线,全新单曲聆听冬日的情
- 上海哪里配眼镜性价比高
- 崔心心新剧大胆挑战反差魅力,女版食堂老板娘
- 洛阳旅游龙潭大峡谷(洛阳龙潭大峡谷风景区介绍
- 吉尼斯记录晃圈(致敬奋斗者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
- 陈可辛笑刘伟强“很天真很傻”
- 古巨基新歌天空少年之歌激昂演唱_唤醒青春岁月
- ERP软件是什么 如何影响企业运营效率
- 首尔江南区:热门地点还是时尚中心
- 二次元甜系少女石雪婧双剧联播精彩呈现新剧上
- 魔女的恋爱剧照 朴瑞俊醉酒街边开骂
- 李多海与朴有天的情感波折与挑战是什么
- 推荐16本类似《琴帝》的小说,与琴帝相似的玄幻
- 伊犁明天天气
- 斗鱼静宝宝去哪儿了斗鱼tv小胖静静珍珍都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