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经典战役:中途岛海战日军失败四个原

宇宙奥秘 2023-11-21 21:45www.198689.com宇宙奥秘

  近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海战莫过于二战时的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军以一个航母战斗群的代价摧毁了“倾巢出动”的日军联合舰队,美国海军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中途岛海战可以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美军成功的情报工作

  在经历过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开始着手破译日军的通讯密码。美国海军情报局在与英国以及荷兰相关单位紧密的合作下,开始成功的解读日本海军主要通讯系统JN-25的部分密码。到了五月上旬,联军在破解JN-25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也得到了窥探日本海军计划的能力。JN-25让联军得悉‘AF方位’将会是日本海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联军就偏偏破解不到‘AF方位’的位置。一些美军的高层将领认为‘AF方位’便是中途岛,一些则认为是阿留申群岛。

  任凭联军解码科技多么的先进,也仍然无法破解‘AF方位’的正确位置。正当美军高层在伤脑筋的,一名年轻军官却想到了一个能够确认‘AF方位’是不是中途岛的妙计。他要求中途岛海军基地的司令官以无线电向珍珠港发报,说中途岛上的食水供应站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中途岛面临缺水的危机。不久后,美国海军情报局便截夺到一则JN-25信息,内容果然提到了‘AF方位’出现缺水问题。结果‘AF方位’便证实为中途岛,也就是日本海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中途岛的美军早有准备。1942年6月4日黎明,当日军飞机逼近中途岛时,美军野猫式战斗机中队腾空而起,冲入轰炸机群。日本轰炸机所能找到的轰炸目标,不过是空空的飞行跑道,所有的美军飞机都已升空。美国轰炸机群出现在日本舰队的上空。它们没有战斗机护航,排成单列,穿过炮火,直扑赤城号大型航母,轮流扔下鱼雷后又跃人高空。

  从事后的报道来看,美国轰炸机的这次打击虽然没有给日本航母舰队造成损失,但给统辖这支舰队的司令长官南云中将吓了一跳,他以后一惊一乍,指挥越来越乱。航空母舰最怕的是舰载机飞完一个轮次,回来续油或装弹时,对方来轰炸,这时舰载机无法起飞,只有干等着挨炸。也许只是凑巧,美军轰炸机一批批的飞临,尖厉的空袭警报一次次响遍整个舰队。航母上的军械士刚装上鱼雷,怕影响飞机起飞离舰,又匆匆卸下。这样折腾了几次,整个舰队被调排得疯狂暴躁,疲惫不堪。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

  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此次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舰炮射程之外,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是 1、过高估计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

  2、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

  3、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

  4、战场指挥不当,军令多变。

  而美军获胜的原因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1941年12月,美国和日本开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开始为一个问题烦恼从国力军力上来看,美国打败日本问题并不大,但问题在于美国打败日本要花多大的代价。美国毕竟是个民主主义国家,不能像独裁国家那样要求人民为了领袖无限制地奉献生命财产。如果在对日作战中美国人牺牲太多的话,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就会抬头,政府就不得不顺应民意与日本中途停战讲和。

  后来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也表现了美国人的这个特点。其实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把赌注放在美国经得起物的消耗,却经不起人的消耗这个弱点上。日本军部认为如果日军给美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美国人就有可能患得患失,中途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默认东亚和东南亚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一开始,就考虑开辟第二战场,让第三国参战来分担美军的人员伤亡消耗。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牵头下,26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宣誓共同对德意日作战。但这些国家大多是弱小国,美国对他们并不抱多大指望。当时罗斯福考虑到能够有效帮助美国共同对日作战,分担美军人员伤亡的国家只有三个英国、和苏联。

  罗斯福考虑的是英国,英国人是美国最靠得住的盟友,可是英国当时正忙于欧洲和北非战事,对在亚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是心有余力不足。驻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军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不久便战败,向日军投降。不过驻扎印度的英印联军还是一只可以依靠的力量。

  罗斯福第二考虑的是,一来已经被日本侵略多年,向日军发动反攻是人义不容辞的事;二来的人力资源非常充足,不足的只是武器弹药。所以罗斯福设想了一个“美国人出钱,人出力”的方案,美国向提供武器装备,由军队在战区开辟第二战场,联手打击日军。但罗斯福对军队到底有多大战斗力心里没底。

  罗斯福第三考虑的是苏联,苏军的战斗力强,在战术上是美军的最好帮手。但罗斯福不敢肯定斯大林是否愿意对日作战,因为苏日两国之间1941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根据该条约苏联有保持中立的义务。罗斯福不知道斯大林是否愿意撕毁条约向日本开战,或者斯大林会为向日本开战而漫天要价。出于防共的考虑,罗斯福也不很情愿苏联出兵和日本,因为这样有可能使和日本“赤化”,成为美国日后的敌人。基于奇技网以上的考虑,罗斯福决定武装,向提供物资武器装备,试图让承担起太平洋战场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再考虑苏联的参战。

  所谓“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在欧战爆发后,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于1941年4月和日本签订的有效期为5年的条约。该条约规定苏日两国在条约签署后的5年间保持相互中立,苏联承认“满洲国”,尊重“满洲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本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实这是两国对领土的瓜分。

  在向运送武器物资方面,美国又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的出海口均被日军占领,只有通过陆路向运送军备物资。苏德战争爆发后,经由苏联的新疆道路已不可用,由印度通往的印缅道路成为唯一的国际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出兵占领英属缅甸,切断了印缅道路。所以美国希望英印联军和军联手打通缅甸道路,以便向运送军火武装。1942年3月,派出缅甸远征军,由美国中将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英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试图夺回印缅通路。

  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战区最高司令后,蒋要求美国派一个高级军官出任战区参谋长。1942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史迪威任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原是驻使馆的武官,是个通,能讲流利的话。史迪威对社会的实情十分了解,他对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他常说“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万的人是好人,剩下十万是贪官污吏。”史迪威是理想主义者,对的期望很大,他刚上任不久就提出军东进夺还武汉,南进夺取河内的作战计划,但蒋介石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不过在史迪威的多次要求下,蒋介石委任史迪威出任缅甸远征军全权总指挥,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

  10月6日,罗斯福给蒋介石致电说可以考虑更换史迪威军队前敌总司令的职务,但建议保留史迪威对缅甸远征军的指挥权。蒋介石拒绝了罗斯福的建议。赫尔利则频频劝罗斯福让步,更换史迪威以换取蒋介石的合作。10月12日,赫尔利给罗斯福去电说“如总统支持史迪威将军,则要失去蒋主席,甚至还可能失去……请总统另派一位能够与蒋主席协力合作的年轻将领。”10月18日罗斯福决定让步,调回史迪威,派魏德迈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把缅印战区和战区分离,战区由魏德迈指挥,缅印战区由索尔登指挥。

  史迪威被召回国,蒋介石甚为高兴。10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反省录上这样写道“对此事之隐痛,亦可谓极人生之所未有也。中美已误之国交,抗战已颓之形势,皆得由此启起机钥。此后军事、外交与内政,乃可按计划实施矣。”10月20日蒋介石在史迪威辞行时对史说“我们性格各有所长,不如分地工作,各展其长。”蒋介石授予史迪威青天百日勋章,被史迪威拒绝,但史迪威在启程前,却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电道别。

  史迪威的继任者魏德迈于10月31日到达重庆,魏德迈比较尊重蒋介石,不象史迪威那样经常不留情面地批评蒋介石,蒋介石对魏德迈很满意。蒋介石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对魏德迈作了一个评价“此人直谅勤敏,可说毫无城府,与史迪威之性格,适属相反。而其办事精神之积极紧张,我国军人应效法之也。”

  表面上看,蒋介石在与史迪威的抗争中赢得了胜利,但蒋介石却是事实上的输家,因为蒋介石搞糟了国民政府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使美国不再积极支持蒋介石政府,所以蒋史之争也为日后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埋下了伏笔。史迪威被招回后,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多篇批评蒋介石政府的文章,进一步损坏了蒋介石政府在美国舆论界的形象。史迪威离任后,罗斯福对军队的抗战彻底丧失了信心,连向军队提供武器的热情也冷却了。魏德迈上任后,向罗斯福提议用美式武器为军队装备三十六个师,并进行美式训练,但被罗斯福搁置不理。

  更为严重的是,蒋史之争降低了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美国预计发动对日本的总攻要牺牲100万奇技网以上的军人,罗斯福希望共同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可是的现状使罗斯福对美中联军共同反击日军的设想完全破灭,不得不请苏联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不给苏联好处,斯大林是不肯出兵的,所以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以出卖领土主权的方式,来换取斯大林对日作战,也可以说是蒋史之争造成的间接后果。

  蒋介石得知“雅尔塔密约”后非常气愤,曾一度派缪斌到日本,密谈与日本单独讲和之事,但蒋介石还是被迫于1945年8月承认了“雅尔塔密约”。蒋经国到苏联签约时,向斯大林解释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理由“我们抗战的目的,就是收复失地。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反而把这样大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国民一定会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坚持抗战。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外蒙古独立。”斯大林回答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但你也应该知道,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忙,而是你求我来帮忙。如果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虽然斯大林答应罗斯福向日本开战,但斯大林并没有准备立即开战。据最近俄国解密的秘密文件,当时斯大林准备等美日中三国打得筋疲力尽后,再出兵占领长江以北的北方,建立蒙古和满洲国两个国家作为苏联的卫星国,把北部交给共产党,只把南部让给美国。但美国发明了原子弹使斯大林不得不改变计划,苏军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急忙出兵满洲,但斯大林瓜分的计划已经落空。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原子弹,苏军出兵的结果就有可能使出现南北朝鲜那样的国土分断结局。

  史迪威本人态度的确比较傲慢,对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缺乏应有的尊重,蒋介石要求撤换史迪威也是情理之中。的角度来看,罗斯福强要美国人指挥军队,无疑是对主权的粗暴侵犯。但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过于腐败,国际形象很差,还要依赖美国的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所以无法无畏无惧地向美国抗争。蒋介石试图对罗斯福说“不”,结果导致罗斯福向苏联出卖利益、割让领土的结局。总而言之,落后就要挨打受气,这是近代无法摆脱的命运。

奇技网以上就是以少胜多经典战役中途岛海战日军失败四个原因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