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和瓦次有什么区别?明朝对蒙古有两种称谓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注意到,历史长河中,对于蒙古的称呼有时会称为瓦剌,有时又称为鞑靼。明朝时期,这两种称谓在蒙古高原上代表了不同的族群与势力分布。今天,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民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逐渐分化为东部和西部两部分。其中,瓦剌作为西部蒙古的代表,被简称为漠西蒙古。瓦剌一词,意为“森林之民”或“邻近者”。
在明朝前期,瓦剌在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上表现活跃。明廷曾赐以汉文官印,命其统辖诸部。也先在明朝中叶时期带领瓦剌,打败东蒙古,短暂统一蒙古,其势力范围极为广阔,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中原边。瓦剌的兴盛也带来了东西方的交流繁荣。也先及其弟去世后,瓦剌部落逐渐衰落,内部局势变得复杂。一部分瓦剌人向西侵略谢米列契地,沿锡尔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东则争夺哈密,一度攻入肃州城,试图开拓东西方通道。而鞑靼则是明朝对嫡系北元政权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瓦剌对立,鞑靼包括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多个部落。这些部落自称蒙古,明朝时期则被称为鞑靼。在北元政权崩溃后,鞑靼部落离散,互相攻伐。
早期,鞑靼被瓦剌击败,但在中期达延汗短暂统一各部后,形势有所改变。达延汗死后,部落再次分裂。到了俺答时期,部分部落与明朝和解联盟。最终,在末代汗败亡后,漠南并入清朝。自明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开始南迁,至嘉靖末年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
瓦剌和鞑靼都是蒙古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明朝时期的兴衰起伏,反映了蒙古高原历史的丰富与复杂。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祖先们的坚韧与智慧而感叹。他们不仅在茫茫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还创造出绚烂的文化与历史,成为了中华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