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为何不找菩提祖师帮
在经典的老版电视剧《西游记》(八六年版本)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孙悟空大闹五庄观,导致唐僧一行被法力强大的地仙之祖镇元大仙扣留,取经之路一度受阻。为了救活被损毁的人参果树,悟空四处寻求办法,却无功而返。最终,他踏着筋斗云,回到当初学艺的灵台山寻求帮助。
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泪目。曾经熙熙攘攘的菩提祖师居所,如今只剩下一片破败。那个熟悉的回音在耳边响起:“悟空,去吧,去吧。”悟空的心情瞬间被拉到回忆之中。昔日的离别如今已成永别,悟空泪流满面,叩首于地,声声震耳。
每当重温这段情节时,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悟空当时的心境,恍如隔世。原著和电视剧之间却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原著中关于菩提祖师的描述仅限于第一、二章节,之后便没有再明确提及。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何悟空在经历五百年山刑之后,没有趁机探视自己的师父?
考虑到悟空筋斗云的神奇能力,从灵台山到取经目的地只是一瞬之间的事情。可能有观点认为悟空被炼成了冷酷汉子,对师父不闻不问心生怨恨。但实际上,从原著中可以看出,悟空对菩提祖师的恩情铭记于心。他在遭遇熊罴精时曾自豪地提及自己的师父。可见,悟空的潜意识里永远将菩提祖师视为授业恩师。
那么,为何取经过程中悟空鲜少提及自己的恩师呢?其实原著早有说明。在灵台山学艺之时,菩提祖师就看出了悟空身上的祸根,并设下了师徒关系的熔断机制。一旦悟空惹祸行凶,师徒恩情自然断绝。这也是菩提对悟空严厉的警告和约束。后来悟空大闹天宫后成为重刑犯,自觉身上污点难褪,又担心菩提的教训,于是打消了探师的念头。这是其一。其二则是悟空内心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他在被逐出团队后担心被人笑话,因此即使想回花果山也不敢回去。这种心高气傲的性格让他不愿意贴着标签去见师父和师兄弟。
通过观音菩萨在五行山的场景可以看出这一点。观音菩萨探望服刑的猴王时,悟空求搭救。观音顺水推舟表示担心他出来后会生事祸害反而不好。这也暗示了悟空虽然渴望自由但内心仍有顾虑和自卑感存在。因此他选择了沉默等待机会而不是主动寻找师父和解释误会。这种心理困境让悟空选择了沉默和忍耐而不是直面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这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无奈和挣扎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原著中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探讨令人深思 。悟空的罪业深重,即便逃脱了束缚,也无法洗白这一生的污点。但他并未放弃洗白的希望,选择了通过佛果位评聘这条曲线救国的道路。通过不懈努力和考核合格,悟空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获得正果。
这也可能是悟空一路保护唐僧取经的一个重要动力。他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正名。当他功成名就,就可以昂首挺胸地去探望他的师父菩提祖师。
我们可以想象,在取经表彰大会上,悟空获得了斗战胜佛的职称时的激动心情。他内心深处最想见的人,毫无疑问,是他的启蒙导师菩提祖师。
或许他会带着些许调皮和自豪,像回到童年的猴儿一样,跳到菩提祖师的面前,大声喊出:“师父,猴儿又回来啦!”
对于孙悟空来说,菩提祖师是他修行路上的指路明灯。即使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无数妖魔鬼怪,他也从未寻求菩提祖师的帮助。这是因为,他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战斗和历练,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佛果位评聘,以此来洗白自己的过去。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师父的尊重和回报。更多关于孙悟空的奇技和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西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