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中国实现经济增长还有很多“好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落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分析让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稳健,潜力巨大,韧性十足,回旋空间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尤其以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最为突出。但笔者认为,只要政策配合得当,我们手中的“牌”还很多,大有可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热词。会议特别强调要通过创造新供给、提升供给质量来扩大消费需求。看美国的苹果手机,再观中国高铁,皆是有效供给带动消费增长的鲜活例证。中国高铁以其安全、舒适、快捷的特点,已然成为中国人出行的首选,更是中国的一张新名片。虽然其建设初衷源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不足理论,但无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新供给,这种供给也带动了需求增长。
市场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新供给”持有压力与恐惧,担忧存量调整会带来冲击。我们不必过度担忧。这一策略与我们之前所说的产业升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的产业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各个产业领域,都有大量企业冲刺世界先进技术。比如电信领域的华为,已经在电信设备方面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在手机技术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企业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一次世界级赛事上,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豪华旅游大巴创下了一次充电续航里程的世界纪录。“互联网+”也大有可为,互联网租车企业如滴滴大大降低了民众的出行成本,有效缓解了公共交通压力。
对于去落后产能,并不一定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除了煤炭、钢铁等行业亟待处理外,一些家电产业、电子企业会自动转移到中西部。同样,纺织行业转移到越南,制鞋企业转移到非洲,这些市场的产业转移会自动完成。
笔者认为,中国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处处充满潜力与希望。能否为这些企业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他们能否顺利升级转型的关键。许多国家的经济衰落并非因为产业问题,而是因为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本次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十分恰当的。
会议还提出了降低融资成本、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投资等策略。在“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的背景下,降低融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扩大有效供给不仅意味着扩大企业供给,也包括扩大供给。在许多情况下,供给应该先行,否则会对企业供给产生压制。我们需要加强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提高居民社保水平,这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供给能力的要求。
中国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手段和潜力都很多。只要政策得当,我们一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