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年收入12亿
随着“翟天临事件”的发酵,中国知网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近日,有关“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中国知网因此被、央视网等媒体批评为“店大欺客”,“借鸡生蛋”。
据悉,中国知网的出版模式下,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作者获得的稿酬极低,每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或25元的费用。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知网凭借知识资源的垄断地位,吸金不少。财报数据显示,中国知网年收入近12亿元,毛利率近54%。
近日,媒体报道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原因是后者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却未给作者任何稿费。赵德馨最终胜诉并获赔70余万元。此事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不少人也反映自己的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却毫不知情。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中国知网的侵权问题存在已久,但由于著作权侵权维权困难且判赔标准低,多数作者选择不去主张权益。也有作者表示曾向中国知网申请稿费,得到的却是充值卡形式的稿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知网每本论文每被下载一次都会收取一笔费用。北京一家学术期刊编辑莉莉透露,中国知网每年会给予期刊一定的费用,但这笔费用并不会直接给予作者。央视网评论称中国知网的授权条款涉及垄断问题,并未真正尊重知识原创者。论文作者在发表作品后却被收入中国知网系统用于牟利,而原作者却无法获得应有报酬。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应该得到改变。
天眼查信息显示,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出版与服务业务,拥有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曾因频繁涨价遭到高校的抵制。高校师生常用的文献资料数据库曾因此遭受质疑和争议。同时其通过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利润也引发广泛讨论。可以说中国知网的确给学术生态带来了便捷与资源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反思如尊重原创者的权益制定合理的稿酬标准等。希望未来中国知网能够更加注重公平与正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生态的发展。中国知网与高校的“爱恨情仇”:涨价风波再起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持续攀升,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透露,从2000年起,知网的报价涨幅每年都超过惊人的两位数增长水平,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即从2010年到2016年,报价涨幅竟高达惊人的数字——高达132.86%,年均涨幅更是高达惊人的数字——高达惊人的数字——达到惊人的十八点九八。令人意外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重新订购并恢复了中国知网数据的使用权。显然,对于高校而言,知网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无独有偶,北京大学也曾在同一时间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坚决表示不会向商家的过分涨价行为轻易妥协。对于此次涨价风波背后的原因,同方知网的一名销售人员透露,中国知网的市场覆盖率高且对高校的覆盖率远胜于对企业市场的覆盖。尽管其他数据库如万方和维普也提供类似服务,但知网的文献资源丰富度、独家资源等是其显著优势。对此,一位知网管理人员解释称,“每年的定价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当年文献量的增加、独家资源以及版权问题等因素的变动导致价格浮动。”当然除了版权成本上涨外,也有专家指出知网掌握了大量的版权资源是其优势所在。这也可能是其价格连年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占领律师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中国知网没有合理的理由而持续涨价,其行为可能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另一位专家李旻也表示出担忧,“在知网价格涨幅巨大的情况下,高校在议价方面往往显得无力应对。”他表示如果知网的涨价行为被认定为不公平高价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可能涉嫌垄断行为。同时他也指出,“知网在国内中文学术文章检索服务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不难看出当前许多高校只能选择继续使用知网的服务忍受高额的费用而在这一市场环境下他们往往缺乏议价能力。目前社交平台上仍有大量网友对中国知网的高收费和连年涨价行为表示不满这也反映了市场对公平定价的期待。在此背景下中国知网也面临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其做出更为合理公正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