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纪晓岚一生未得重用
纪晓岚的悲哀:乾隆的“倡优蓄之”与文人的命运困境
在历史的长河中,纪晓岚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清朝乾隆盛世的文化天空。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位文人的生平,不禁为他感到悲哀。乾隆皇帝对他评价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这句话背后隐藏着纪晓岚的无奈与困境。
纪晓岚,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因文学才华被乾隆赏识,领命总纂《四库全书》。乾隆对他的评价却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他无法释怀。乾隆认为他不过是像倡优一样被豢养,这无疑是对纪晓岚的一种讽刺和轻视。
背景是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引发乾隆的不满。纪晓岚因与尹壮图之父为同年进士,为其求情,却引来乾隆的怒骂。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其他文人因直言劝谏而遭来的不幸。司马迁因讲情被汉武帝施以惨绝人寰的宫刑,而纪晓岚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幸运的是,乾隆的怒气只是过眼云烟,最终放过了纪晓岚。
纪晓岚的境遇并未因此改善。乾隆用人颇以貌取人,纪晓岚相貌平平、近视眼、口吃等先天不足,使他失去了乾隆的宠爱和重视。即便他才华横溢,也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担任一些无实权的官职。这种境遇无疑让纪晓岚感到悲哀。
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纪晓岚和许多同僚经历了文字带来的窘迫、艰辛甚至家破身亡。纪晓岚也多次受到训斥和处罚,他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尽管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本广受欢迎的《阅微草堂笔记》,但这部笔记也无法掩盖他一生的辛酸与无奈。
清史家邓之诚先生认为,乾隆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不仅要求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还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而纪晓岚因貌寝短视等原因,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做乾隆的词臣。这种境遇让纪晓岚倍感悲哀。
纪晓岚的遭遇反映了文人在封建社会的命运困境。他们的才华和智识往往被统治者所轻视,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而纪晓岚的悲哀也让我们认识到,文人的命运往往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制约,他们的遭遇值得我们深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纪晓岚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命运跌宕起伏,被誉为“满清第一才子”的他,一生著作等身,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纪晓岚之所以写下《阅微草堂笔记》,实是出于一种无奈。他目睹了太多文人因文字而遭殃,因此在这本书的完成之际,他遗憾地吟咏道:“平生心力作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他之所以谨慎地瑟缩不敢著一语,是因为他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时代,心态战战兢兢。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表达心志。他在官场中左右逢源,积累了丰富的为官之道。他追随乾隆吟诗作对,作品多阿谀奉承,但也流露出其世故的一面。他在官场中保持中立,尽量避免得罪他人,这也是他多年摸爬滚打积累出的经验。
纪晓岚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三十三年,他因亲家之事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痛,但纪晓岚依然坚定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两年后,他又重回朝堂。他的仕途生涯可谓是一波三折,但他始终以豁达开朗的心态面对困境。
清代笔记中,关于纪晓岚的记载最多的是他的诙谐。他的阿Q般的自我安慰本领,表现为豁达开朗和幽默乐观。这种心态使他在遭受打击时能及时愈合伤口,积极面对人生。
纪晓岚在69岁时自题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他虽然修炼成了超然世外的态度,但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和凄苦。
纪晓岚并非一味地糟蹋自己的人格。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他自己的气节。他没有依附权臣和珅去谋求高位,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在官场上沉浮了半个世纪,以老道的处世经验保全自己求生存。从这一点来说,纪晓岚是一个成功的世俗人物。
嘉庆十年,82岁的纪晓岚死于京城,历经三朝。他的文学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认可,被赐谥号“文达”。他的故事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我们不能要求他去效仿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就是历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就像司马迁受辱后有《史记》,纪晓岚忍辱负重才有《四库全书》。他的故事让人感叹:“悲哉,纪晓岚。”
作为一位成功的文学词臣,纪晓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让人深思。更多关于纪晓岚的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