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鲜为人知“二百五”的故事
“二百五”这一流传甚广的俗语,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从本山大叔的小品中的简化“二”,到泰安老家的“二疾”,人们对于这个词汇的含义无需过多解释,大家都能心领神会。关于它的历史故事却鲜为人知。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词语背后的故事。
据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帅印的著名说客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为了给他报仇雪恨,将苏秦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齐国国都临淄的城门上,并张贴出告示称苏秦是内奸,杀他是为了铲除齐国的一颗定时。齐王表示,为了悬赏捉凶,愿赏黄金千两,望义士前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人前来声称是他们杀了苏秦。齐王问他们打算如何分赏,四人回答平分,一人二百五。这时,齐王大怒,认为这四个人自作聪明、办事不靠谱,将他们斩首示众。这就是“二百五”这一词汇的一种由来。
另一种说法则与“推牌九”有关。牌九是旧时的赌具,其中有两张牌分别是“二板”和“幺五”。这两张牌合在一起是十个点,被称作“毙十”,在牌九中是最小的点数。因为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赌友用“二板五”来形容什么忙也帮不上的人。在流传过程中,“二板五”逐渐变成了“二百五”,用来讽刺那些自作聪明、不靠谱的人。
其实,“二百五”这一俗语的由来,很可能与古代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圆内方,中间有一个方孔,因此古钱又被称为“孔方兄”。古人为了方便携带,常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钱为一贯,也称为一吊。《红楼梦》中的凤姐就用过这个单位,袭人的月银是二两,而晴雯等大丫头的月钱则是一吊钱。一千枚钱称为一吊,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目,比喻人的心眼不灵透。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其中有一出传统小戏《半吊子卖鞋》,讲述了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半吊子”这一说法。如今在济南话中,也经常用“半吊”或“半吊子”来形容某人说话办事没准头。那么,“半吊的一半”就是“二百五”,原本指的是二百五十文大子,但后来却成为形容“比半吊还半吊”的骂人话。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带来的关于“二百五”这一俗语的历史故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寻更多有趣的词汇故事!
世界奇闻录
- 却鲜为人知“二百五”的故事
- 我们结婚了兔绒夫妇
- 中国锦鲤奖品清单一览,中国锦鲤全球免单价值多
- 【天文爱好者】10个由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的太空
- 智能灰尘微型计算机可植入人体监控生命体征
- 唐山大地震7大诡异谜团令人毛骨悚然
- 世界上最有趣的博物馆,信不信由你博物馆
- 五龄童成“阴阳人” 父母难为他定“性”
- 毛泽东在什么场合下提出“我们可不要当李自成
- 美国“超级高铁”开建,每日运送16.4万名乘客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家庄子出乎常人意料的
- 柯西金改革是什么
- 盲人考盲校教师遇阻 体检标准是否合理?
- 新手如何免费观看驾到节目
- 双缝实验为什么恐怖,量子物理学证明平行宇宙
- 慎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解密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认知自由落体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