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官员高校公立医院或将取消事业编制

奇闻趣事 2025-04-03 05:07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宏观·政策解读】高校与公立医院或将脱离编制管理?一场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探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报道自北京——

近日有传闻,关于高校与公立医院或将脱离编制管理的改革风声再起。这一话题源自在一次重要的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的表态。这一改革,无疑在事业单位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一改革动向的提出,与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推进密切相关。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尘埃落定,编内与编外人员的待遇差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多年未解决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为接下来编制创新改革的起点。

在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中,编内和编外人员的区别极大。像张红这样的在北京某大学工作近10年的行政岗位编外人员,虽然同样付出努力,但却无法享受与编内人员相同的待遇,甚至连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机会都没有。

编制不仅是岗位设置的依据,更是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基础。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编制更是保障了员工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这也导致了“用工双轨制”的现象,使得同工不同酬的情况普遍存在。

好消息是,国家对于编制创新改革的研究已经开始,特别是针对高校和公立医院的改革。这一改革动向对于张红这样的编外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丝曙光。

北京在此前的改革中已有所动作。2015年,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校和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内部的编制管理会完全取消,而是指不再按照人头编制进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内部仍然需要编制管理。

编制创新改革究竟该如何推进?如何打破既定的规则?如何平衡编内和编外人员的利益?这些都是接下来改革需要面对的问题。对此,专家表示,目前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具体的改革路径尚不清晰。

但无论如何,改革是必然的趋势。而对于编外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公平与平等的呼唤。期待在这场改革中,我们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改革之路漫漫,我们拭目以待。事业单位改革的下半场即将开启,而高校与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问题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创新编制管理,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希望在这场改革中,我们能见证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诞生。随着北京高校人事制度的革新步伐日渐加快,目前各大高校采取了新型的“备案制管理”。以一所拥有800名编内员工和500名编外员工的学校为例,该校需要对其全部的岗位进行备案,并根据此做好财务预算。这种备案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人员管理的基石,更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必要手段。这仅仅是一个框架式的方案,更具体的操作细节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专家指出,对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严格管理其编制,确保其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能够稳定、有效地进行。因为这些单位完全依赖财政拨款,所以必须精细管理,确保其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自主经营能力,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并收取费用来获得部分资金,因此其编制管理可以相对灵活。

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仍有一些收尾工作需要进行。一些事业单位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实业性质的还是机构性质的,是公益一类的还是公益二类的,都需要各个单位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的是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服务,其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实际上,它们可以通过购买劳务服务的方式引入企业、社会单位和劳务人员,承担事务性工作,从而提高效率。这些单位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多元化的服务项目,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

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多年,上半场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分类、工资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下半场的改革压力更大,尤其是高校和医院的编制管理创新、编外人员的安置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相信这些难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会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上一篇:马保国到底有没有功夫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