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中国曾被当成伪科学
举世瞩目的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工智能AlphaGo以3比1的比分占据了优势。这场顶尖对决在人类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遗憾。
回溯历史,人工智能研究的起步一般被认为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然而在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真正起步却迟至80年代。这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联的影响有关。
在苏联,人工智能这一学术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正名。在控制论的掩护下,苏联学术界秘密进行着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五十年代的一场针对控制论的批判运动中,它被斥为资产阶级反动伪科学,相关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直到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执政后,控制论才逐渐得到解冻。苏联学术界似乎更热衷于在哲学层面论证控制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对于具体的人工智能研究并未取得显著的进展。甚至在七十年代,当北越向苏联转交从南越手中缴获的美制IBM计算机时,苏联官方也并未组织力量进行认真的逆向工程研究。
受苏联的影响,中国在五十年代几乎没有人进行人工智能研究。尽管六十、七十年代苏联对控制论的冻结状态有所缓解,但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学术界将苏联的这种解冻行为斥为修正主义,人工智能的研究继续停滞不前。当时主流的观点是,人工无法造出智能,因为这一说法很容易为唯心论提供可乘之机。甚至有人担忧,如果人工可以造出智能,那么将来一定会出现具有比人还要高级的智能的存在。一些院士对人工智能的宣扬被看作是他们的背叛行为。
尽管存在这些遗憾和困难,但人工智能的研究并未停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AlphaGo与李世石的这场围棋大赛就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为人类带来福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哲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反思,开始明确科学实践才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而不再单纯依赖哲学思考。(林京耀)这一转变对于当时的中国哲学界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觉醒。
在《摘译外国自然科学哲学》的1974年第2期刊文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否认可以轻易地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这是一个颇具见地的观点,为后续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七十年代末期的解禁之后,人工智能研究曾一度掀起热潮。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时期的人工智能研究很快与特异功能纠缠不清,走了一个大弯路。这种汇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许多人工智能研究者与特异功能的研究者产生了交集;二是社会上甚至将人工智能与特异功能一并斥之为伪科学,进行批判。
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都与当时的知名科学家钱学森有着密切的关系。钱学森积极倡导人工智能研究,并认为人工智能和特异功能都属于形象思维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他在文章和讲话中经常将这两者相提并论,这也使得许多特异功能圈子里的会议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出席。
当特异功能遭到质疑时,钱学森则常常搬出人工智能为特异功能辩护。例如,在1982年针对特异功能作出指示后,钱学森写信给中宣部提出抗议。他在信中提到,耳朵认字之类不是科研方向,但党对有争议的科学研究不能如此处理。他引用了历史上多次批判科学研究的例子,包括摩尔根遗传学、人工智能等,强调有争议的科学研究需要更多的探讨和交流,而不是简单地批判和禁止。钱学森也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
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研究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挫折,但在挫折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虽然与特异功能的纠缠让人遗憾,但也暴露出当时科学研究和社会认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也为后续的人工智能研究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历史沿革一直备受关注,科学家们对此领域的探索曾遭遇过误解和挑战。自人工智能诞生之初,便与特异功能等伪科学话题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纠缠。这种误解甚至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成立大会上也被提及。于光远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并非人体特异功能,而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领域。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