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鸭是谁发明的美食?
北京烤鸭的传奇起源,早在明末的笔记小说《菊隐记闻》中便有所记载。书中提到,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商铺,其中便包括了米市口便宜坊的烤鸭。
引文所述,便宜坊烤鸭店是北京最早的烤鸭店,位于宣武门外米市口。据曾在该店担任账房先生的李景湘回忆,店门前曾悬挂着“金陵老便宜坊”的牌匾。掌柜的孙子玖,初来北京时在前门外珠宝市的一家茶肆当茶馆。他谈及创办便宜坊的是吏部尚书何三大人。
何三大人,实为排行第三的何孟春,据考证,他是湖南郴州人。何孟春曾是明朝的重要官员,因对世宗张璁的“大礼”之议持异议,虽受到世宗的怒斥和惩罚,但因其大臣身份,得以从轻发落。返京后的何孟春,因被削籍而断了官俸,可能为生计将府宅改为“金陵老便宜坊”烤鸭店。
从史书记载来看,南京烤鸭历史悠久,而何孟春约在嘉靖年间曾任南京工部左侍郎,期间可能常食南京的烤鸭,并与便宜坊的东家结交。以其身份和地位,将便宜坊的店号和其烤鸭师傅引入北京并非难事。“金陵老便宜坊”的招牌和烤鸭技术可能随何孟春的传播而来到北京。
明末清初的北京便宜坊,因其独特的烤鸭技艺而兴隆。至乾隆后,烤鸭已成为御膳,与便宜坊的焖炉鸭制法不同,但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那时,北京的风俗习惯中,亲戚寿日必以烤鸭赠送,使便宜坊尤为兴隆。因其所在的米市胡同是官巷,多为高官显宦的府宅所在,使得便宜坊的烤鸭虽价格昂贵,但仍吸引了许多官衙京府的满汉官员。
咸丰后,便宜坊更为兴盛。其间,许多仿冒的烤鸭店纷纷开张,甚至有加“便宜坊”字样的店铺。到光绪末季,更有“老便宜坊”之称。在食烤鸭必说“便宜坊”的社会舆情中,出现了许多袭名“便宜坊”或称“便意坊”、“明宜坊”、“便宜居”的烤鸭店,遍布北京各处。
商界因势利导,设立了鸭业同业公会,统管养鸭业和烤鸭业。并规定聘用烤鸭师需为山东荣成籍,且仅限两代以内的技艺传承。这样一来,北京烤鸭的名声更加远扬,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这焖炉烤制的独特美味。在北京的繁华街头,流传着一段关于烤鸭的传奇故事。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一位名叫杨全仁的农民,带着他的梦想,从河北冀县杨家寨踏上了创业的征程。他买断了肉市胡同路东倒闭的“德聚全干果铺”店址,将这里更名为全聚德,寓意着新的开始。为了摆脱失败的阴影,杨全仁不惜重金聘请了荣城的大厨,盘起烤鸭焖炉,儿啦哇地开张了。
全聚德的烤鸭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鲜美的口感,迅速赢得了食客们的喜爱。杨全仁的烤鸭事业蓬勃发展,短短几年间,他聘用的伙计就增至三十余人。到了民国初期,杨全仁更是求贤若渴,他效仿便宜坊,重金聘请了孙氏烤鸭师。这位孙师傅曾是清宫御茶膳房的“上手厨子”,他将焖炉改为挂炉,使全聚德的烤鸭更具特色,声誉也逐渐超越了便宜坊。
时光荏苒,全聚德在杨全仁的精心经营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扩建成一幢洋门脸的大楼。此时的全聚德已经成为京城里一家颇具盛名的餐馆,所营烤鸭更是名扬四海,甚至可以承办全鸭席等大型宴会。
而关于老便宜坊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老便宜坊不得不歇业。其原因多方面的:一是昔日依赖的官客逐渐疏远,二是宣外一带的居民更替,走失了人脉和气场,三是国民迁都南京,加上时局动荡,经济萎缩。
如今,全聚德和杨全仁的传奇故事已经成为了北京烤鸭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而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勇气、智慧和坚持,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更多关于北京烤鸭的传奇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一起探索美食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