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一件贪腐案,56名官员被杀

奇闻趣事 2025-04-02 04:31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在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全省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贪污案。此案涉及众多官员,从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共有100多人被判处死刑,其中56人的头颅被砍下。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乾隆皇帝曾经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他通过捐纳成为知县,历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被调任甘肃布政使,负责办理收捐监粮。甘肃地瘠民贫,是全国最穷的省份,每年都需要大量粮食以安抚灾民、供应驻军和救济新疆。为了节省国库开支,清允许商民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问题。这一政策的执行却滋生了诸多弊端,许多地方官借此贪污,挪用捐监粮。

乾隆皇帝为了整治这一乱象,特选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负责办理收捐监粮。王亶望却与总督勒尔锦勾结,下令各州县折收银两,不再交纳粮食。这样一来,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他们手中,而捐监粮却颗粒无收。为了掩盖这一事实,王亶望与蒋全迪每年夏秋都会秘密合计,虚报灾情,让各州县按照他们设定的数目开销捐监粮。

原任平番县知县何汝南在主持本县办灾期间,浮开赈银6万余两;原任狄道州知州陈常则在三年任内贪污银两4万有余。从乾隆三十九年开捐到四十六年案发,历任甘肃省各州县长官几乎无人不贪。这些州县官为了结络上司,不惜花费赃银。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甘肃全省官员串通一气,长期作弊却未被发觉。王亶望因收捐监生卓有实效,抽调浙江巡抚时带着丰厚的资产离去。他的继任者王廷赞更是如法炮制,统一规定报捐时折收白银的数量,并添加所谓“心红纸张费”。

王亶望、王廷赞主持甘肃捐监的六年间,每年报捐人数在4万左右。若以每名折收白银55两计,共折收捐监银两在1300万两以上。虽然有一部分用于赈灾,但大部分流入了官员的腰包。

乾隆四十六年夏,大学士阿桂、尚书和珅领兵进入甘肃平定反清起事时,奏报连阴密雨,乾隆开始怀疑甘省连年报旱有诈。联想到王亶望巨额家资和不久前其捐助浙江海塘工程一事,乾隆皇帝断定王亶望的家资与甘肃捐监粮的贪污有关。于是,他命令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彻查此事,要求他们“根究到底,务令水落石出”。

这场轰动朝野的贪污案不仅揭示了当时官场腐败的严重性,也展现了乾隆皇帝坚定的反腐决心。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反腐倡廉永远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乾隆年间的一场惊天贪腐案,最终牵出了五十六条人命,背后所揭露的贪污事件可谓是清朝前所未有之奇事。阿桂与李侍尧两位忠诚的官员,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们果断出击,以甘肃按察使福宁为突破口,让他完全吐露出自王亶望以来全省官员的贪腐内幕。虽然王亶望等人在北京和浙江等地试图掩盖真相,但在充足的证据面前,一切狡赖都显得苍白无力。

乾隆帝雷霆手段,严惩贪腐。他对贪污集团的首犯王亶望依法处斩,立即执行。对于其他涉案的大小官员,他依照《大清律例》严惩不贷。临近秋审之际,乾隆帝面对众多即将被处决的犯官心生怜悯,于是下令对于不同金额的贪污犯给予不同的惩处。这起贪腐案件并未就此结束,随着案情的深入,又发现了新的罪行。李侍尧陆续拟定数十名贪官应斩,使得兰州省城监狱人满为患。

最终,在这起贪腐案中,共有56人被处决,其中包括一、二品大员三人。尽管乾隆皇帝一再宽宏大量,但如此大规模的官员被杀在清朝建立140余年来确实是罕见的。这一事件不仅令乾隆帝慨叹不已,也令后世之人震惊。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程度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这一贪腐案件的曝光和处理,警示了世人权力的腐败和贪婪的可怕后果。那些试图触碰法律底线的人,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以此为鉴,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多历史事件与深度解读,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讨那久远的历史长河。【注:本文内容摘自新浪历史频道,作者祖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