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选妃子不看美貌看家世
在清朝的宫廷之中,后宫佳丽的选拔制度独具特色,其严谨程度更是历代罕见。这一制度,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的独特八旗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仅是军事和行政的组织形式,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宫廷中的选秀。
旗人,作为清朝独有的族群,其女子在挑选后宫粉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秀女的制度,彰显了清代独特的统治风格和文化传统。每当挑选秀女的时刻,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庄重而神秘的气氛之中。
清入主中原后,旗人族群中的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愈发明显。八旗女子每三年选拔一次,主持者为户部,她们有资格成为皇后妃嫔,或是赐婚给近支宗室。而包衣三旗的女子则每年选拔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虽然其中一些人有可能逐渐升为妃嫔,但大多数后宫杂役都是由包衣三旗的女子承担。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不再称为秀女,而是明确地区分为宫女。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选秀女的过程不仅是为了充实皇帝的后宫,更是为了皇室子孙的婚事进行安排。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秀女们的选拔过程并不简单。她们需要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察,包括审查旗属和年龄等。不在旗的女子想要参加选秀难如登天,而在旗的女子想要逃避选秀同样面临困境。清朝的法律规定了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选秀,且未经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
在这一制度的严格执行下,乾隆皇帝曾强调选秀的重要性,并多次下令强调其严肃性。他提出三条理由来支持这一制度:一是选秀女是为了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二是遵守选秀制度的人不会因私结姻缘而违法;三是选秀不会耽误女子的终身。为了维护这一制度,乾隆皇帝甚至命令对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应选女子家庭进行处罚。
每当选秀之时,整个京城都会为之沸腾。户部会先奏报皇帝,获得批准后,八旗都统衙门会逐层呈报适龄女子的花名册。这些女子在应选前一天的傍晚被送到京城,坐在骡车上按照规定的次序排列。这些车辆上标识着女子的身份和背景,如“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日落时分开始发车,入夜后经过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入宫。在太监的引导下,她们会按顺序进入顺贞门,开始她们的宫廷生活。
整个过程充满了严谨与庄重,体现了清朝皇室对后宫选拔的重视程度。这一制度不仅确保了皇室后代的血脉纯净,也体现了清朝独特的统治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在古老的紫禁城中,秀女们的骡车队伍从神武门夹道东行向南,经过东华门,崇文门大街一路北上,再穿越热闹的北街市,最后抵达神武门外。此刻已是第二天中午,初选结束的秀女们依次登上归家的骡车,秩序井然。这一井然有序的排车之法,源自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的创新。
当这些应选的秀女们走下骡车,在神武门外,她们的人生新篇章即将开启。先由户部司官维护秩序,随后由太监引领进入深宫。那些曾经阅选秀女的场所,如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都留下了她们紧张而充满期待的身影。每天,皇帝或太后会阅看两个旗的秀女,她们或五六人一排,或三四人一排,甚至有时一人独占一排。被选中的秀女,名牌会被留下,称为“留牌子”;未被选中的,则被称为“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将面临复选,而再度被选中的秀女,有的会被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有的则成为皇宫中的后妃候选人。
当“秀女”二字映入眼帘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拥有沉鱼落雁之貌的佳人。在清宫选秀中,容貌并非主要标准。一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似乎难以与人们心中的美女形象相匹配。清朝明确规定,秀女阅看时必须着旗装,严禁时装的穿着。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好色”被视为不名誉之事,“美女祸国”更是帝王和大臣们的护身符。这一标准总是若即若离、扑朔迷离。
实际上,清代选秀更注重的是品德和门第。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提及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等品德,以及“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门第背景。如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虽相貌奇丑,但因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而得以册封为皇后。珍妃入选时,她的家族背景显赫,父亲、祖父、伯父等都是朝廷重臣,她凭借出色的家族背景和个人魅力,成为宫中的红人。
一张红纸上的无名传旨更是说明了秀女的门第重要性。不仅关系到秀女本人是否入选,更关系到她在宫中的地位。原任公爵之女、将军之女被封为妃,知府之女、员外郎之女被封为嫔,这不仅仅是封号的变化,更是对她们家族地位的肯定。
清宫选秀绝非简单的选美活动,而是对秀女品德和家世的全面考察。想更多了解这一历史背后的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