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杜绝考试作弊的“弥封”法 源于武则天时期
在高考的庄严舞台上,一条神秘的密封线静静躺在试卷之上,背后蕴藏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考生的个人信息被精心放置在密封线之上,交卷后由监考人员悉心密封,这一做法实际上源远流长,始于武则天的时代,并在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严格的制度。
遥想唐朝的科举盛世,那时的试卷并不实行密封。相反,阅卷时会参考由推荐人递上的行卷,以全面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行卷是考生们把自己平时最得意的诗赋文章写成卷轴,寻求朝廷权贵或社会名流的推荐,以此获得主考官的青睐。白居易当年高考的成功就得益于行卷。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在未被密封的试卷上熠熠生辉,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行卷虽然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却也为作弊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武则天执政时期,吏部选举出现了诸多不实情况。为了遏制作弊行为,她下令使用了一种称为“弥封法”的策略:用纸糊上考生的姓名,进行匿名考试,以确定其等级。这一方法有效地遏制了作弊行为,但并未形成长久的制度。
北宋初年,科举考试沿袭了唐朝的风气,达官贵人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为了防止权贵干扰考试、师生结党,赵匡胤明确规定不准拜师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太宗淳化年间,陈靖的建议被采纳,推行了糊名考校法。试卷上的姓名、乡贯被糊住,直到决定录取的试卷后,才揭开那神秘的弥封,这一举措有力地避免了考官阅卷时的徇私舞弊。
不久之后,朝廷又发现一些考生在试卷上暗作记号。于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朝廷专门设立了誊录院,将考生的试卷由书吏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接触这些副本,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这一时期的试卷密封和誊抄制度,还产生了一次误会,使苏轼差点与状元失之交臂。而在宋仁宗嘉祐二年的考试中,苏轼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赢得了欧阳修的赏识。但由于试卷的密封和誊抄制度,使得欧阳修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宋会要》中记载的别头试制度也体现了宋朝对于防止考试作弊的用心。宋真宗曾下诏要求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换一个考区参加考试以避嫌。考官在考试期间住在贡院,杜绝一切可能的作弊手段。
这就是探寻杜绝考试作弊的“弥封”法的全部历程。从武则天的匿名考试到北宋的密封线制度,这一系列的举措体现了对公正考试的追求与坚守。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