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乘客搭出租车遇害 舆论为何选择性遗忘
在广州珠江新城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女乘客在搭乘出租车时遭遇不幸。经广州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通报,警方已经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这是一名广州某出租车公司的司机。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出行安全的关注。
这起事件的讽刺之处在于,在事实真相尚未明朗之前,许多网友就主观地认为这是一起网约车命案,并开始发起道德审判。一些人甚至扬言要“卸载滴滴”。当事实反转后,舆论的愤怒情绪似乎平息了许多。现在,公众对于这起出租车司机事件的关注度,似乎远不及之前的网约车命案。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女乘客遇害,为什么公众对于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种差异是否源于公众对于新生事物存在的选择性偏差呢?数据显示,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尽管有专家指出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公众的认知偏差,但公众的这种选择性失明和行动上的双重标准仍然令人担忧。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只要出了问题,就必须严肃整治,而且整治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因为每一条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容不得任何“双标”。这几年,随着网约车合规化的推进,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出租车存在的安全问题。但事实上,合规并不等于安全。出租车虽然都是合规的,但安全性未必得到充分保证。我们需要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整治。
我们也不能忽视舆论的作用。舆论关注能够推动问题的解决,但也需要避免过度情绪化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对于这起出租车司机事件,舆论不能缺位,现在失语就是在纵容犯罪。我们需要呼吁公众理性对待每一起事件,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和整顿出租车行业,确保公众出行安全。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出行环境。这不仅仅是为了给网约车洗白,更是为了呼吁平等对待每一种出行方式,确保每一条生命的尊严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