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小学生厕所社交
近年来,关于小学生“厕所社交”的现象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结合各种讨论和现实案例,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和争议焦点。
一、现象特征
小学生的课间活动受到了诸多限制。出于安全顾虑,多地学校规定学生在课间10分钟内只能上厕所或留在教室,这一规定间接促成了“厕所社交”现象的诞生,即学生们利用厕所作为唯一的自由交流空间。部分教师拖堂占用课间时间,甚至午休时间也用于教学,导致学生被迫减少饮水、长时间憋尿以应对连续课程,时间挤压严重。
二、争议焦点
对于这一现象,存在两大主要的争议焦点。首先是学校的管理困境。学校为避免课间意外事故承担责任,采取“圈养式管理”,限制学生使用走廊、操场等公共区域。有委员指出,过度强调安全而牺牲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导致教育生态异化。其次是家长与社会的焦虑。部分家长支持压缩课间活动以提升学习时长,加剧了校方对“安静课间”的推行。个别学校在厕所安装监控的极端措施,引发了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争议。
三、委员建议
针对这一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保障课间权益。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多次呼吁,不能让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停留在厕所,建议教育部门保障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利,恢复操场、走廊的社交功能。优化管理机制。建立校园安全事故责任分层认定规则,减轻学校过度防御心理,推广“教师轮值巡查”等柔性管理方式。推动教育理念转变。委员们指出需重构家校共识,课间活动对儿童注意力恢复、社交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吁社会理性看待校园安全与成长需求的平衡。
这一问题的延伸讨论也引人深思。在2025年两会期间,陈伟志委员虽然提出了“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但与“厕所社交”反映的本质问题相似,那就是当线下社交空间被压缩时,未成年人可能转向更隐蔽或非健康的社交场景。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交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健康、多元的社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