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能出大儒孔子,其他诸侯国为什么就不能?
春秋时代,有一个小小的封国,虽不是五霸之一,却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封国位于山东半岛泰山脚下,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它就是鲁国。
鲁国虽小,却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周王朝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鲁国收藏了周王朝最珍贵的图书和文献。当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在纪元前8世纪遭受犬戎部落的侵袭,图书文献大量散佚时,鲁国的文献却得以保留。这使得鲁国的首府曲阜成为了当时全球唯一的文化巨城,其文化水准之高,无与伦比。
更为重要的是,鲁国保存了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仪式程序,这些被统称为仪礼。为了了解这些古老而复杂繁琐的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必须前往鲁国进行考察。因为在纪元前6世纪,这些仪礼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
周礼内容繁多,包括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笄礼等仪式程序,以及专为贵族设计的国王之礼、国君之礼。没有平民之礼,因为礼只为贵族而设。这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只有专家才能胜任。从事主持典礼的专家们被称为儒家。
在国君访问或相见时,儒家通常被聘为宾相,负责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担任司仪、总管等职位。由此可见,儒家的原始角色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耀的时刻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宾相的地位逐渐上升,从纯粹的礼仪顾问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从临时雇员转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直到纪元前5世纪,宰相这一正式官称才逐渐确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始终使用宰相一词来描绘这一职位。
儒家因职业需要,对产生礼教的古代怀有强烈的崇拜之情,对非古代的事物则持排斥态度。古代礼仪已无法完全复现。在小场合的典礼上,人们尚可勉强遵守;但在大场合,古代礼仪与现实之间的格格不入便引发了笑柄和纠纷。
以纪元前478年的一次高阶层会议为例,齐国国君姜骛与鲁国国君姬蒋见面时,姜骛按照礼节叩头表示尊敬,但姬蒋却只作揖回应。这引发了姜骛及其随从大臣的愤怒。鲁国的宾相却引经据典地解释,按照礼教规定,国君见国君时只需作揖,叩头只有国君见国王时才需要。齐国虽然不懂这些繁琐的礼仪,但认为鲁国的行为很屈辱,一直耿耿于怀。
到了纪元前474年,两国国君再次会盟时,齐国准备了壮士强迫姬蒋叩头。这时礼教已无法发挥作用,姬蒋只好屈服。齐国为此编了一首诗歌讽刺鲁国的冥顽不灵和死守儒书引发的无谓纷争。
就在这种浓厚的崇古氛围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诞生了。他在这个充满古老智慧和争议的土地上,汲取着丰富的文化养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远古的宋国,流淌着贵族的血脉,一位美丽的妻子,竟成为丈夫丧命的。这位因妻子美貌而遭遇不幸的宰相孔父嘉,竟是孔子的六世祖父。他的事迹,在历史上独一无二。孔父嘉的儿子在政变后逃往鲁国,从此家族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他们由贵族后裔逐渐沦为平民,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孔子。
孔子之父孔纥,曾在鲁国军队中担任军官,但过早离世。孔子,这个遗腹子,在母亲的艰辛抚养下茁壮成长。自幼刻苦攻读儒书,成年后的孔子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礼仪修养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三桓之一的仲孙觉对他颇为赏识,甚至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
鲁国的政治格局独特而复杂。鲁国的第十五任国君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庶子的后裔分别改姓仲孙、叔孙和季孙。纪元前6世纪初,三大家族开始轮流掌握政权,这就是著名的三桓政治。三桓从国君手中夺取了政权和土地所有权,甚至在封地上建立了都城。鲁国国君的权力被削弱,与周王国的国王相似,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在纪元前6世纪八十年代,第26任国君鲁昭公曾试图夺回权力,讨伐三桓,但最终失败,流亡国外至死。与此三桓的家臣力量逐渐壮大,其中阳虎最为杰出。阳虎代表反对割据的力量,曾压制了三桓及其他家族。他出任鲁国宰相,负责实际政治三年之久。曾亲自拜访孔子,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但孔子对阳虎的政权稳定性持怀疑态度,拒绝了邀请。
在纪元前6世纪第二年(前502年),季孙斯成功反击阳虎,阳虎逃亡。三桓对孔子的拒绝印象深刻,但他们欣赏孔子的才华和见识,任命他为中都县长,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从此,孔子在这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崭露头角,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儒家思想遗产。这一事件标志着鲁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孔子的智慧与品德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那么为什么鲁国能出孔子这样的大儒呢?这或许与鲁国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以及孔子的个人品质等因素有关。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