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何故一百零八?金箍棒为何13500斤?看四
数术,亦称为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古老的汉文化中,数术的特征在于以数行方术,其基础则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以及太玄甲子数等理论。
追溯到道教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诞生于汉代的本土宗教与道家有着紧密的联系。道家的前身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因此道门中人与术数之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事实上,早在道教诞生之前,道家这个群体就已经存在,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一直以一种智慧而神秘的面貌出现。
谈及著名的道家人物,他们大多具有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能力。这些人物活跃于历史的各个时期,使得数术之学得以传承和发展。他们所掌握的数术之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历史之所以能够不间断地流传,源远流长,其原因之一便是数术之学。无论是五帝三王的时代,还是三王五霸的时代,数术之学始终贯穿其中。四大名著作为本土文学的代表作品,自然也深受本土文化——道家文化中的数术之学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数字“三”贯穿始终。诸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等情节都体现了数字“三”的重要性。而在《西游记》中,注重五行之说,唐僧一行人就全了这五行之数。孙悟空为金,猪八戒为木,小白龙为水,唐僧为火,沙僧为土。《水浒传》中有七星聚会、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体现了道教哲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
在古人看来,九为阳数之极。《三国演义》中的姜维九伐中原、《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都体现了九的特殊意义。而《水浒传》写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人,与道教中关于星辰掌控幽冥的说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数术之学在历史、文学、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它们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通过对四大名著中的数术之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洪太尉登山寻访天师未果,返回方丈之际,不顾众道士劝阻,毅然决然地打开了神秘的伏魔之殿,不料这一举动却放出了妖魔,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提及一百零八钗红楼榜,便让人想起红学家周汝昌所研究的《石头记》。这部巨著原本应是完整的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暗含着深意。在书的结尾,曹雪芹设计了一个108钗红楼情榜的人物表,这一数字显然借鉴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一百零八人之数。全书的结构采用九乘十二的模式,每九回有一重大事件,至五十四回时,情节发生转折,进入悲剧的境地。
再说到十二,这是天之大数。从殷墟甲骨文可以看出,早在武丁时代就有了十二支的划分。十二支与天空方位相应,形成十二辰。郭沫若认为,十二支的诞生与观察天象有关。而干支周期中的十二,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朔望月周期相应,产生了这个天之大数。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这个数字并非随意设定。据《黄帝内经》记载,人一日一夜呼吸的次数恰好是一万三千五百次。金箍棒作为孙悟空的随身之物,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而孙悟空在生死簿上的编号和寿命数字,与宇宙周期和数术之学有着奇妙的联系。
这些奇妙的数字和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术之学的奥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四大名著中的数术秘密,那就关注频道吧!探寻梁山好汉为何一百零八人、金箍棒为何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等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大名著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