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歼31濒临无用,翻身需动力推倒重来
解密歼31:濒临边缘,重生之路如何抉择?图文详解
不久前,歼31的02架原型机成功进行了地面滑跑实验,同时传出其更换发动机的消息。传闻中,624所与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简称“贵发所”)都在研发全新的中推方案。一时间,似乎歼31的性能将迎来显著提升。现实却并非如此乐观。歼31因发动机瓶颈而陷入困境,要想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对动力设计进行彻底的革新。
目前,歼31搭载的是两台WS13型涡扇发动机,这是俄制RD93发动机的仿制版,其加力推力为8500千克。这种发动机相较于原版,性能并未有显著的突破,无法完全满足第五代战机歼31的需求。面对这一困境,624所计划采用全新的三级风扇替代现有的四级风扇,以此来提升发动机的推力。而贵发所则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他们计划基于现有技术,改进风扇设计以增加发动机的流量和推力。从最近的报道来看,贵发所的方案已经取得了胜利。
不论是624所还是贵发所的新中推方案,其核心仍是基于RD93的技术改进而来。但RD93的原型RD33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技术,技术升级的瓶颈和潜力都已经相当有限。这种局限让歼31越来越像是一款隐身的米格29战斗机。米格29作为一款主打空战的战斗机,尽管机动性强,但在美制F15/F16等战机的压力下一直未能完全发挥优势。其有限的升级空间和过短的航程也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对于歼31来说,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彻底革新其动力设计。
关于动力设计的革新,有两种选择:“小重来”与“大重来”。小重来的思路是在现有的双发结构上做出改变。这意味着放弃对RD93的进一步改进,转而寻求国际上的先进研发模板。其中,美制的F414发动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欧洲的EJ200和法国的M88-3型发动机也是可行的选择。通过与装备西方先进战机的国家进行技术交流,中国有望获得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支持。这将使得中国更容易研发出加力推力在9000至1000千克的中推发动机从而让歼31真正具备第五代战机的实力成为像F35那样的主力战机。
而“大重来”则是一种更为激进的改革思路。它要求舍弃现有的双发布局转而采用类似F35A的单发布局。虽然这种方案对机体的改动较大但同时也让发动机的研发更为主动灵活。基于我国为歼20量身打造的WS15型发动机已经接近完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发单发型号的难度相对较小。借鉴美国的五代机动力研发经验中国可以研发出类似F135的发动机从而赋予歼31更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单发方案可能意味着丧失了上舰能力但战机的整体结构将更为简洁内部空间和改进潜力更大航程也更远满足未来战场的需求。在国际上无论是美俄设想的轻型第五代战机方案中也都更倾向于单发轻型方案双发中推方案并未被考虑在内。
对于歼31而言其诞生的初衷是成为一款介于两代战机之间的过渡产品主打那些无法装备第五代战机国家的市场。但随着第四代战机的深度改进和第五代战机的日趋成熟这一市场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歼31的动力设计革新实质上是为了将其打造为一款全状态的第五代战机以满足未来战场的需求和市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