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领导人出访如何送国礼

恐怖故事 2025-04-02 00:27www.198689.com恐怖故事

外交部礼仪与赠礼之讲究

从1950年末至1951年初,我国外交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接受与赠送礼品的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外交活动中的礼仪行为。这些规定不仅适用于驻外使领馆,还适用于外交部内部的各单位干部。

礼品的交接过程曾经相当正式。礼品最早都是面交,由双方国家领导人当面交换。后来演变为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个客厅里事先摆放好礼品,双方的礼宾人员负责交换。每件礼品都会列在一份制作考究的礼单上,一目了然。现任或曾任外交部礼宾司的领导如鲁培新和杨鹤熊都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

礼品的接收和处理也是礼宾司工作的一部分。尽管领导人们收到的礼品可能众多,但真正能够留下的并不多。大部分礼品会被集中处理,而礼宾司的工作人员则有机会通过抓阄的方式认购其中的一件。这样的“福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那些鲜见高档货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特别的待遇。

送礼也是一门学问。我国领导人与各国领导人的互赠、代表团的赠送、国际会议上的礼品赠送等,都是常见的送礼场合。送礼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对方国家的文化和习惯来选择适合的礼品。例如,对于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实用的东西可能更受欢迎,而对于欧洲国家,精美的画册可能更受欢迎。送礼也要考虑到对方的级别和身份,各级别都要送到。

为了送给外国领导人更有意义的礼品,我国的外交部礼宾司也做了很多调研工作。例如,根据外国领导人的喜好定制专门的国礼,如刺绣作品。这种特制的礼品往往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采购礼品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多方意见的过程,与驻外大使馆和外交部主管的地区司沟通,确定送礼对象的需求和期望,再综合到礼宾司,酌情拟定礼品清单,上报给外交部上级领导过目审定。

回首历史,如华国锋向金日成赠送的礼品,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礼仪与赠礼之讲究。这些传统和讲究至今仍在继续,体现了我国外交的严谨与尊重。精心筹备,避免“礼多人也不怪”:送礼的艺术与外交的智慧

中国古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但外交活动中的送礼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经验逐渐丰富,也慢慢意识到送礼也需要智慧和策略。

在建国初期,我国驻匈牙利大使馆赠送的一份礼品曾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一株象牙白菜,虽被对方视为珍贵礼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礼品不断出现,使得这份礼品的独特性逐渐消失。这引发了驻匈牙利使馆的思考,他们建议出国代表团的礼品应当有计划地准备,根据代表团的性质、任务、成员身份和接受礼品者的身份进行选择。礼品应尽可能简化,选择有纪念性和宣传效果的为好。比如锦旗、丝织或刺绣领袖像、年画等小型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不仅仅是送礼的艺术,更是外交的智慧。

而在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中,精心准备的礼物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时,精心准备的国画和印章作为礼物赠送给前首相们,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显示了深厚的中日友谊。这样的礼物不仅高雅,而且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这种精心筹备的礼物不仅让接受者感到惊喜,也为整个外交活动增添了光彩。

送礼在外交活动中大有讲究。从制定内部规章到尊重各国礼俗,再到避免送礼的误区,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国礼的赠送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政治行为,体现了国家的形象和对外政策。国礼的赠送必须重视其政治意义,同时也要注意他国的禁忌。例如,向教国家赠礼时,应避免赠送酒类礼品。这些都是在送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礼仪和文化差异。此外还需要避免重复赠送相同的礼物、避免赠送过于贵重的礼物以及避免赠送体积过大的礼物等误区。

“外交无小事,送礼有学问。”每一件礼物背后都需要精心筹备和深思熟虑。在送礼的过程中既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对外政策又要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礼仪习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的外交智慧和礼仪之邦的形象。更多关于领导人出访如何送国礼的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政事频道以获取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