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要帮 为什么德国孩子敢对家长说不
德国学者卡尔的一年之旅:探寻孩子们的成长差异与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培养
卡尔,一位来自德国的学者,在我们的土地上度过了一段宝贵时光,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与许多孩子深入接触,他们的世界和成长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在结束访问回国前,他向一位学者分享了他的观察与疑惑:“在我们德国,即便是同一家庭的两个孩子,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为何在遥远的东方,这么多孩子生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却在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个问题让他陷入沉思。
而我认为,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父母。为何我们的孩子如此相似,缺乏独特的个性?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从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寻找到答案。让我们一同探寻德国的家庭教育,看看他们是如何重视对孩子个性化的培养的。
在德国,孩子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能得到家长的鼓励。自信心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视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德国家长十分重视培养孩子自信心,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他们会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小时候的经历所示,家长的鼓励对于孩子建立自信心至关重要。
德国父母还会让孩子大胆地表现自己,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事教育研究多年的“知心姐姐”卢勤曾提到:“德国孩子最强于我们孩子的一点是他们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的背后,是父母一贯重视培养孩子的主动表现精神。在德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表现自己,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表达情感。家长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与此德国父母也鼓励孩子敢于对家长说“不”,勇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德国人认为,压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见,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精神,逐步发展成为依赖他人、软弱、逆来顺受的人。他们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是否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抓住那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孩子刚学会洗衣服时,即使洗得不干净,我们也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当孩子考试取得进步时,即使只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为他们感到高兴。一点一滴的肯定和鼓励,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德国的家庭教育重视对孩子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孩子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德国音乐家舒曼曾分享过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年仅十四岁,一天,母亲温柔地问他:“你是否愿意跟我一起学习美术?”他陷入了沉思。他对学美术并无太多兴趣,但他知道如果拒绝母亲,可能会让母亲伤心。他选择了沉默。母亲理解了他的沉默,并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母亲说:“你的沉默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如果能响亮地对我说‘不’,我会更加高兴。因为,作为你的母亲,我并没有权利强迫你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
在德国,父母们普遍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不会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即使是像为孩子选购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他们也会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当孩子们说出“不”、“我不想”等拒绝的话语时,父母并不会因此生气,反而感到欣慰。因为他们明白,这代表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觉醒,孩子开始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捍卫自己的权益。即使孩子们常常说“不”会带来一些麻烦,他们仍然持开放的态度,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与我们的一些父母形成鲜明对比。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父母仍然在勉强甚至逼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孩子不喜欢参加补习班,却还是被逼着去学习;孩子对书法无兴趣,却还是被逼着练习……这种忽视孩子意愿的现象屡见不鲜。培养孩子的自我精神,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有助于发掘孩子的潜力,增强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必须明白,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具有自我精神、独立意识的孩子来应对复杂的挑战。这样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更能独立思考,做出明智的决策。我们应当借鉴德国父母的做法,在培养孩子的个性化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父母的育儿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