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6000年前就开始用席子
江苏的古人何时开始使用席子?他们所使用的席子又是何模样?这一历史谜题在近期有了重大发现。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透过历史的尘埃,为我们揭示了一段久远的记忆。
考古人员在江苏淮安的黄岗遗址中,发掘出了一块距今约6600年历史的席子。这是一块编织物,约25平方厘米,虽然因岁月侵蚀已经碳化发黑,但其纵横交织的纹理仍清晰可见。这块席子的发现,标志着江苏境内人类使用席子的历史由此拉开了序幕。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甘恢元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这块古老席子的发现过程。它并非在显眼的地方被发掘,而是在黄岗遗址内一个倾倒垃圾的灰坑里被意外发现。出土时,席子的大部分已经烂掉,与一些陶鼎、陶釜碎片和碳化的动物骨头混杂在一起。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席子的纹理依然清晰,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经过碳14测量,这块席子的制作年代被确定为距今约6600年,属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早期或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中期。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席子的具体材质,但从纹理看,它可能是用芦苇或竹子编织而成。
席子的功能,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考古人员关注的焦点。它可能被用于铺设床榻,也可能被用作凉席,甚至可能用于盛放器物。与席子一同出土的陶器中,有的底部带有印痕,进一步增加了席子功能的神秘感。
黄岗遗址不仅揭示了古人使用席子的历史,也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文物,如红陶釜、鼎、陶拍和陶支脚等,都是古人制陶、捕鱼、打猎、采集食物的见证。而席子的发现,更是为我们揭示了古人生活的精致和对自然资源的丰富获取。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黄岗遗址的发掘为青莲岗文化的论证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人使用席子的历史,也为淮河流域的文化谱系梳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岗遗址的器物与青莲岗遗址的器物基本一致,两大遗址的相互印证,为我们勾勒出了淮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