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老北京的心脏地带,有一条商业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王府井大街。外地人初闻其名,或许会好奇这名字的由来,究竟是哪家王府的井如此声名远扬?
这条大街原名“十王府街”,亦称为“王府街”,名字的起源与明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那个时候,这条街上有十座王府和三座公主府。到了清代,依然在此街建立了王府。据朱启钤先生的回忆,豫王多铎的府邸是最大的,现今的协和医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连帅府园箭厂当年也是王府卫队操练之地。多铎因战功卓著,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尊崇,所以在清代,这条街更多地被称为“王府街”。
这条街的名字在1905年发生了改变。当时,因街的南端有一口甜水井,于是便与王府合称,改名为“王府井”。在当时的北京,井水资源极为珍贵,尤其是甜水井。根据记载,当时北京内外城共有1258口井,但绝大多数是苦水井。甜水井的稀缺性使其名声大噪,与王府并称,便成为了街道首尾的标志性建筑。
王府井大街的繁华得益于老东安市场。这里曾是明代的一座王府,清初时封给了吴三桂。“三藩之乱”后,这里变成了神机营的操场。进入清末,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里逐渐开放给游商,各国商号也纷纷来此经营,使得王府井商业街迅速崛起。
王府井大街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其中,老东安曾两次遭遇大火。每一次大火都为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但同时也孕育出新的生机。特别是莫理循在王府井的居住与活动,更是为这条街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莫理循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著名记者,他在中国的经历丰富,曾为袁世凯效力并受到重视。因其在西方知名度高,当时的外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而非复杂的王府井名字,故地图上标为“莫理循大街”。
如今,王府井大街已成为老北京的一段传奇。街上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商铺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历史。当你漫步在这条街上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年代的氛围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