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哭丧人是如何哭丧的?
哭丧行业:古老习俗的现代演绎
随着电视剧《手机》的热播,剧中角色路之信的哭丧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看似神秘的行业背后,实则隐藏着许多普通人的辛酸与无奈。这个特殊的行业在重庆和成都等地已经职业化存在多年,形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哭丧,这个看似悲情的行业,其实是一群曾经的下岗者为了生活而不得不选择的职业。他们靠哭泣与哀唱来谋生,与普通乐手无异,他们同样认为自己在经营一份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这个行业中,有一位名叫胡兴莲的哭丧人备受瞩目。
胡兴莲,艺名“叮叮猫”,每次“演出”时都会扎起两个像蜻蜓翅膀的辫子,这是她的标志。虽然她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在哭丧的舞台上发挥着余热。对于她来说,哭丧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份得到认可的工作。
哭丧历史悠久,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流行于南北朝,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习俗。但在文革时期,哭丧被认为是封建流毒而沉寂。改革开放后,哭丧习俗在一些地区又逐渐兴起。尽管胡兴莲并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但她并不避讳自己的职业,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得到认可的表演。
除了胡兴莲个人,在重庆还有一个特别的乐队,主要参与红白喜事和商业演出。这个乐队的成员们都是哭丧人,他们通过音乐与哭泣为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也为生者带来安慰。据了解,一个成熟的乐队通常由四到十人组成,人手紧张时,歌手兼任乐手,人手充裕时,则有专门乐手,包括键盘、鼓手、小号、萨克斯等。
在这个看似悲情的行业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辛酸。这些哭丧人用自己的方式维持着生活,尽管他们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理解,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职业,为逝者送上最后的尊严,为生者带来一丝安慰。他们的存在,或许正是这个社会上最真实、最朴素的一种人文关怀。